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美文共赏 >> 查看帖子

1274

查看

1

回复
主题:还乡 [收藏主题]  
yanjindong 当前离线

704

主题

258

广播

1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六年级

用户积分:35494 分
登录次数:3575 次
注册时间:2009/5/1
最后登录:2022/11/21
yanjindong 发表于:2013/10/12 23:02: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还乡



[tr=#ffffff][tr=#ffffff]
 
 
 点击查看原图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邯郸·杨明

    还乡多少是一个挺肉麻的字眼儿。

    肉麻归肉麻,嘴上不说,但却是每个人心里的结。
    还乡也多少是一个中性词。
    因为表面看去,有成功的还乡者也有失败的还乡者。有人带着功成名就,有人带着迫不得已以致“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失落。还有人虽是因失落而还乡,却也逍遥自在,乐在其中。
    还乡是人们心中不会变化的情结,落叶归根,从一出生,人就是一片刚从树上落下的叶子。
    记得电影《致青春》里那群大学生毕业聚餐的时候,在饭桌上高呼还乡!青春做伴好还乡,的确是动人的画面。
    如果你听过乡村音乐,一定听过约翰·丹佛的《乡村路带我回家》,这首歌不断被人翻唱,最打动人的还是歌词所为人描绘出的那幅留恋家乡美好的画卷。它赞美了美国的西弗吉尼亚,那是一个山脉之州。歌词说道“West Virginia. Mountain mama.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西弗吉尼亚,大山妈妈,乡村路带我回家。)“I hear her voice in the morning hours she calls me. The radio reminds me of my home far away. And driving down the road I get a feeling that I should have been home yesterday, yesterday.”(清晨我听见她的声音在召唤我,收音机让我想起遥远的家,开车走在回乡路,我感到我昨天就应该回家。)这份对故乡的怀恋让人动容,歌里唱着的是故乡对人们的召唤,无论游子在多远,永远可以听到这召唤的声音。
    那首耳熟能详的《故乡的云》也常常提醒人们,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本不提倡流动,所以孔子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的原意是假如人不得不外出从事某事,千万要有一定的地方,不要随意更换地点,好不让父母乡亲过分牵挂,这是孝道的一种。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方”很快演变为了仕途的理想,一直以来,年轻人要努力读书做官,离乡背井,可毕竟“忠孝不能两全”,他们只能偶尔还乡一下,“常回家看看”式的还乡也最为人称道,认为那是载誉归来。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还乡的最大动力还是功成名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到大都市闯一下,他们没有闯关东的悲情,有的是怀揣梦想去实现或多或少的价值,更为直白的年轻人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我想多挣点钱,然后回家!他们当中有成功实现目标的,也有失败的还乡者,前者衣锦归来,自信心爆棚。后者却落魄得有些失望,会有罗大佑《鹿港小镇》里“台北不是我想象的黄金天堂,都市里没有当初 我的梦想”的感受。
    而在历史上,对于还乡,古人的情节比今人还要重,都说英雄不问出处,想知道他的籍贯?等他功成名就看他行踪就可以了。“告老还乡”一直是他们人生中最后一个体现价值的仪式。他们和今天一样有富贵还乡的观念,却也有依然保持尊严的“失败”还乡之例。他们的还乡路并不顺利,带着心酸也带着笑容,带着落魄也带着希望。

    富贵还乡

    古人一开始讲的是富贵还乡,这里的原因不用多说,当然是为了向乡亲证明自己的能力与地位,炫耀也罢,增光也罢,都是体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仪式。这其中那份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已经是我们现在每个人的情结,烙入基因的情结。
    典型的富贵还乡比如战国时期的苏秦,年轻时他有一阵子穷得是叮当乱响,妻子和嫂子都不太看得起他,常讥讽苏秦,让他“伤大了”。可他却没有好吃懒做,反而发奋读书,最后游说六国,获得了成功,任六国宰相。功名利禄已齐备,因此还乡告慰父老,这时候苏秦简直显摆到家了,见到嫂子对他下跪表示尊重,反而故意装糊涂问她“嫂何前倨而后卑也?”荣归故里的这位爷寒碜起来自己的嫂子真是一点也不含糊,想来这一定让他嫂子尴尬极了。苏秦的做法固然有些小家子气,可无论怎样,这取得功名而后还乡的做法确是让人记住了。
    另一个非常喜欢富贵还乡的人是项羽。他曾对人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谁人知之?”这句话足以证明,闯下一番事业,得让老乡们知道,否则富贵是为了什么?而项羽的这一情结大到不可想象,最后被刘邦杀到江边,宁肯自刎也不愿回到江东面见各位乡亲父老,失败是他不能承受的,尤其是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去见乡亲,面子上挂不住,会让自己崩溃的。任何事情做得极致,总是英雄,纵使项羽这位英雄有点悲情。项羽那个时代隐士不怎么流行,否则他多少还能安慰自己回去做一个隐士也不错,不过话说回来,以项羽的性格,还乡也绝对不会是以隐士身份的。
    富贵还乡的路并不那么容易,可从做到它的古人身上,我们却多多少少有些感慨,中国是乡土色彩浓厚的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还乡的愿望是那么浓厚,还乡的路又是那么坎坷。
    今天的人们以富贵还乡为荣,这是一种情结,深入血液,不会改变。

    失意者的还乡

    几百年后,人们在富贵还乡的动因外找到了另一种还乡的原因:躲避世乱。世道令人不得志,失意后不得不选择还乡,表面上看是混不下去了不得不回家,但他们的心态却和失败二字毫不沾边,他们以自由生活和田园的美好为傲。这种自觉的还乡虽是出于“世与我而相违”,但毕竟向后人传达了一种真正的价值:即不富贵还乡同样有尊严。
    陶渊明就是一位这样的还乡者,他也失落得要命,他也受尽了气,最后气到罢官回乡。可他赶上了好时候,东晋时隐士的名声已经非常让人钦佩了,藏起来没什么了不起,反而有好评价。当然,陶渊明还乡并不是为了当一个沽名钓誉的隐士,他是真爱田园,回家就回家,因为“田园将芜胡不归?”回家种种地晒晒太阳没什么不好,传统儒家人生成功论的捆绑在陶渊明这里已经非常松弛了,在他看来,做官并非就是唯一的成功,这当然有佛道思想的影响,不过我们却从陶渊明的还乡里看到了他由失意转为享受的心态变化。这种还乡的情结已可以安慰很多人,给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种支撑。有趣的是,陶渊明那时看不惯的东西正是我们今天多少人挤破头想追寻的所谓“名利”,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却最终没成为中国人心中的普遍情结。
    当然,这并不是说富贵还乡就消失了,它依然存在,并且仍是主流价值观。只不过“失败”的还乡从陶渊明那里开始变为了更有诗意的现实,它成了对抗富贵还乡的另一种价值。
    陶渊明太典型了,因此我们提到这样自觉的还乡者,会首先想到陶渊明,其实在他之前好几百年,先秦时期的诸子之一庄子也是自觉徘徊在主流价值之外的人。他一生只做过“漆圆吏”这样的小官,最后厌烦了仕途,便选择在老家宋国著书立说了。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他到底有没有还乡的言论,不过从他的思想看来,他那种热衷于自由精神往来的想法,却让还乡精神显得那么动人和高大。和陶渊明不同的是,他并非歌颂家园的自然山水以及引导世人驻守自己的家乡,而是在精神上主动放弃了功名利禄,认为那不重要,重视自己的自由精神世界才是最为要紧的事,因此陶渊明想必也学习了庄子的精神世界,让还乡显得那么美好和令人向往。
    其实历史也开了一个玩笑,这样的还乡精神并不是多么主流的,大部分文人士大夫不得志后都是怨气纷纷的,并且不断写诗表明自己的用世之心,恨不得随便给我一个职务我就能发光发热,这样的进取之心也不能说不好,只不过乡土的美好在他们那里已经受不到太多的吸引了。还有的士人一味沽名钓誉,还乡只是求仕的另一种方法,这样的人历史上有不少,他们在价值观上并没为后人输出了什么,历史也没有记住他们,记住的反而是陶渊明式的还乡,一声拜拜真的远离都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乡村路带他们回家,回那真正的家。
    还乡的自由在他们的身上有着非常明显的表现,家乡是自己最后的栖居之地,这甚至是一种优雅的失败,在一直以来以胜败定胜负的历史上,他们的失败却是一种莫大的成全。

    后记:

    在今天,还乡已经是人们必须要做的事,和自身地位、财富多少都没有关系,因为人们想家的情绪不会改变。还乡的原因有很多,作家阿城说人们思乡多半是思念家乡的食物味道,假如这个原因真是还乡情绪的最重要爆发点,倒也真可让人一触即发。可家乡的景致,家乡的变迁同样也是人们的留恋所在,这份“诗意的还乡”让我们落泪。
    还乡路上承载的都是一个个历经世事风云的灵魂,那份豪情万丈要么化为了光宗耀祖的自豪,要么化为了一份倦鸟归巢的执着。乡,无论怎样,都是一个归宿。人流动来,流动去,还是要回到起点去。


摘自邯郸晚报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liuchuntai 当前离线

3877

主题

2167

广播

34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大三

用户积分:252309 分
登录次数:15123 次
注册时间:2009/5/4
最后登录:2023/3/15
liuchuntai 发表于:2013/10/13 5:35: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沙发 

文章扯得太长了。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