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乡村振兴 >> 致富榜样 >> 查看帖子

2227

查看

1

回复
主题:地梨栽培获得成功 [收藏主题]  
hewanzhi 当前离线

113

主题

1320

广播

6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一年级

用户积分:118 分
登录次数:2132 次
注册时间:2013/7/20
最后登录:2024/4/1
hewanzhi 发表于:2013/7/21 10:09: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廊坊市文安县滩里镇西新桥村村民朱德胜6年前在洼里挖沟时,挖出了两粒地梨,把它带回家,精心培育。经过6年的种植,取得了成功,基本上掌握了地梨的生长习性和特点,现在已发展到小规模栽培阶段,产量可观。
地梨其地上茎称三棱草,是文安的一种野生草本植物,一年生,在不适合其生长时又可多年不生,一遇适其生长之环境就又生长出来。茎三棱形直立,株高一米多,叶凹角状细长与茎不相上下,茎叶均绿色,宜于浅水或湿地生长,茎、叶皮内白色条状孔隙,有薄膜隔开。春季萌发生长,夏开**成簇小花,秋结三、四组黑褐色籽种;地下有须根,又生块根(或称地下茎),即地梨,圆形,有圆锥形尖毛,幼果近白色,嫩果紫红色,成果黑色。每株下生几个至十几个不等,一般直径1—2厘米。地梨黑皮白肉,含丰富的淀粉和少量糖份,生食熟食均可,脆硬微甜。生时去尖毛切碎晒干,可磨成粉与杂粮面粉混合食用,是一种很好的代粱食品。文安除大留镇、大围河、老龙岗等少数高埠地区外,各洼均有生长,城南洼、马武营洼、界围洼等处尤多。其地上茎三棱草抽出或割下晒干能编草鞋、蒲扇、拧蒲团、草绳、做床垫,轻松柔软有韧性,温暖异常。地梨是救命粮,1939年(民国28年)闹大水和1943年,因天灾人祸(日寇侵华),饥民无数,争以打地梨为生,除本县外有雄县、任丘、河间、大城、固安、永清、安新、静海等十多县人民赖以生存。当时有打地梨歌唱道:
”民国32年,人民受苦寒,
小日本侵中国,它是害了咱。
害得真可怜,少吃无有穿,
男女老少去把地梨剜。
清晨早早起,夜晚晚回还,
打不了地梨来也是没有饭,
打了地梨来,居家把饭餐,
吃的糠和秕,还有黄菜团。
人民没有吃,饿得真可怜,
黄脸肌瘦行动也难转,
盼着收了秋,居家包饭餐,
日本鬼子又来把粮摊,
每亩整7斤,还要花费钱,
要钱还不算,又把编乡安。
日本开大会,又把青年选,
青年去受训,太平洋上挡炮眼。
全国同袍们,还不努力干,
打走了日本鬼,永远不受难。
文安洼的地梨救了18县。“
(载自《文安人们革命史》)。
又有诗云:
” 饶是此物通仙灵,
本为皇天济众生,
神梨佳品埋厚土,
凡夫只见草三棱。“
可见天无绝人之路。


梨的生命力非常顽强。有水时连年生长,无水时不生,无论水地旱地,不取出也不会烂掉,过一段时间表皮即脱换一次,十年二十年也不会腐烂,故人们称之为“万年粱”、“地下神粱”。俗话说“文安洼三件宝,萍蓬榨菜三棱草。”1963年特大洪水距今已四十多年了,连年干旱,但坑河岸边偶有生长。近几年已很少见到了。

              (何万志供稿)

 分享到
 我是一棵小草,要为大地点缀一抹绿色。 or 廊坊市文安县滩里镇西新桥村 何万志 or 邮编 065809 or QQ1741086028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hewanzhi 当前离线

113

主题

1320

广播

6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一年级

用户积分:118 分
登录次数:2132 次
注册时间:2013/7/20
最后登录:2024/4/1
hewanzhi 发表于:2013/7/21 10:25: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沙发 
我的地梨情怀

         千年古城,文安大洼。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神话中的美好家园,物产富饶,鱼米之乡,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地下有一个天然的大粮仓,即古洼神粮——地梨。有水则出苗生籽,无水则休眠,百年不朽。我们的祖先又称其为“救命粮”,就是因为它的存在,曾救活了我们这一代方圆几百里的百姓,尤其是解放前民国时期,一遇灾年,民不聊生,尸骨遍野,极度困难。我们的祖父辈,就是靠这种神粮得以生存,使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每当父兄提起当年大洼淘金的宏大场景,人们从四面八方纷纷拥至,搭铺支灶,多日刨挖地梨,吃住在在这片大洼之地,让人流连忘返。时至今日,我与祖辈先人,心存敬佩和感激之情,让我们的后人永远记住神粮地梨带给我们的无私馈赠。有诗云:

                    "饶是此物通仙灵,

                     本为皇天济众生,

                     神梨佳品埋厚土,

                     凡夫只见草三棱。”

        文安大洼地处大清河子牙河水系下游入海处及太行山脉东部边缘。解放前由于没有水利设施,太行山脉雨量过大,河道泄水不畅,上游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文安大洼,十年九涝。水到之处,禾田被淹,房倒屋塌,人们背井离乡,水患无穷。退水之后,人们还得回乡生活,在那青黄不接,春荒之时,神粮地梨就成了神之供品,它养育了我们的祖先。有诗云:

                    “大雨洪峰破堤防,  顿时古洼变汪洋,

                       村庄围困炊烟短, 木筏漂流逃他乡,

                       水泊连天恶滔涌,    白鹭飞鸣叹凄凉,

                       轧碎 浮面千顷榨,   探取深埋万但粮。”

                                      (选自《增翁诗集》,作者:董钦增)

         它是粮食,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粮食。如果当时人们吃野菜、鱼虾,是不能填饱肚子的。我得出的结论是有鱼虾而无米,米的替代粮就是神粮地梨了。它百食而无一害,营养丰富,既是粮食,又胜过粮食。

         这样的环境,也造了文安古洼人民果敢顽强,勇于抗争的骨气血性。他们不仅与大自然抗争,而且还与国内外黑恶势力抗争。我们的祖辈吃了古洼的特产地梨,有了同外来势力作斗争的力气,打响了抗击八国联军的第一枪。我们的父辈,在极其残酷的环境下,吃着文安洼的特产地梨,同日本鬼子浴血奋战,姜庄子斧头战,砍死鬼子一个小队,芦苇塘反扫荡,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当时有打地梨歌唱道:

                       “民国32年,人民受苦寒,

                         小日本侵中国,它是害了咱。

                         害得真可怜,少吃无有穿,

                         男女老少去把地梨剜。

                         清晨早早起,夜晚晚回还,

                         打不了地梨来也是没有饭,

                         打了地梨来,居家把饭餐,

                         吃的糠和秕,还有黄菜团。

                         人民没有吃,饿得真可怜,

                         黄脸肌瘦行动也难转,

                         盼着收了秋,居家包饭餐,

                         日本鬼子又来把粮摊,

                         每亩整7斤,还要花费钱,

                         要钱还不算,又把编乡安。

                         日本开大会,又把青年选,

                         青年去受训,太平洋上挡炮眼。

                         全国同袍们,还不努力干,

                         打走了日本鬼,永远不受难。

                         文安洼的地梨救了18县。”

                                  (载自《文安人们革命史》)

         正为此,也是一种复古怀旧询情怀,在人们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今天,让我产生了对神粮地梨的浓厚兴趣,我几年的精心培育,是它得以复活重生,又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还原了生命的根源。它是黑金子。在此,我诚心地呼吁与有情趣的仁人志士共勉,为神粮的种植发展,共谋新的远景,贡献你我之力量!

                                                  (  讲述:朱德胜   整理:何万志)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