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灌水杂志 >> 查看帖子

2592

查看

0

回复
主题:华 慧 的 故 事 [收藏主题]  
qidong 当前离线

3

主题

256

广播

0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学前班

用户积分:10246 分
登录次数:633 次
注册时间:2011/7/12
最后登录:2023/12/11
qidong 发表于:2013/7/11 15:22: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华 慧 的 故 事

祁  东

元朝中期(1320年前后),官府的一员大将姓华名慧,是山西人。传说华慧的家族在当地很有名气,是个大财主。华慧的父亲华充吃不愁、穿不愁,又好玩些冒险的事。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要做个能飞的东西。想到做到,便雇了几个能工巧匠,按照华充的说法做,费了好大劲,做了一个象大风筝似的“飞行器”(作者猜测,可能是个类似热气球状的东西)。虽然在那个时候科学不是那么发达,但古代的“能人”也不少。如:我国的四大发明令全世界人注目,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在距今2000多年就使用上了等等。经“巧匠”试飞,在空中能升降,能拐弯儿,几次均成功。华充高兴极了,跃跃欲试,就想上去玩玩。家里的人都劝道:“你都50多岁(那时50岁已经算很老了)这东西能上天很悬忽,千万可别玩这个啊”。华充就是不听劝告,只答应“我小心点就是了,玩一会儿就下来”。于是,一天早饭后,看天气尚好,他就“起飞”了。虽然飞的不是很高,但他越飞越高兴,几个时辰过去了还是不想下来。俗话说“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突然刮了小西风,而且越刮越大。他一惊惶,便操纵不了这个“飞行器”了,只好顺风而飘。家里的人也都慌了,就派人追,可是越漂越远,地下的人们追不上。这时有人说“赶快给华慧送信,让他想办法,向东方去寻找”。

华慧大将便骑马率兵去寻父。很快到了河北省境地,一路询问,许多人说,看见天上一个人坐在“大筐”里向东边飞去了。就这样一口气到了山东境内。询问百姓,有的人说看见向正东方向漂去了,有的说向东南方向飘去了。后来,有人说向东在很远的地方好象落下来了。这样,华慧分咐官兵分好几路到处寻找,但几天毫无踪影。此时,几路人马已是疲惫不堪,华慧大将急得恼羞成怒。怀疑父亲落下来后被山东人杀了(并抢了这个大财主身上所带的金银珠宝)。于是,华慧下令屠杀山东人(此地就是德州、滨州一带)。一个月的时间,滥杀山无辜百姓无数。当华慧的一支士兵从黄河北岸乘木船(春天水不太大)渡河后,见人就杀,见好东西就抢。那时,黄河入海口一带虽然人烟稀少,但仍有不少“外乡人”不断迁入。

当一小队人马杀到 西高村(现今滨州市博兴县庞家镇)等地时,从喊、骂、哭、叫声的口语中双方听出了完全一致的“乡音”(方言土语)。这些山西老西儿说的土语和当地居民完全一样。如:俺又木惹呼你,好末绳儿地就打俺。俺刚干阔炼,也很饥困啊。岗刺闹炼,急俺尾尾。我不细要,我不细吃等等。

有一伙闯进西高村李学文、李学任家时,他们全家拿起家什准备拼死护家时,听出“乡音”来以后,李学文说:“你们准是从洪洞县来地”?一头目模样的喊道:“雄毛病还不少炼,是,又咂周结啊!快拿出银两,拿出好吃的来!不然就吃一刀”。一士兵问:“你口音廷熟。额—唉是哪留地”?血气方刚的李学任忙说:“是从洪洞城北小李格庄来的,咂周结办”。另一个士兵说:“那个庄里还有个李半仙来”。一后生快言人快语的说:“对!还给俺爷爷看好了头疼病”。先前那个士兵“啊”!一声,和小头目嘀咕了几句,向东南指了指,和同伙说:“算了办,到那留去!那留有个小庄儿,准有好吃地”。他们走了,一个家伙还嘟嚷着:“这么远,哪留来的老乡呢?你看种留吧”。李学文大声说:“你别个信混(疑虑),那留也有老乡啊”。

原来,李半仙(真名叫李般先)在当地较有名望(用现在的话就是知名度较高)。原因是他善于给别人排忧解难,又略懂医道。乡亲邻里若闹点别扭纠纷的经他一“说和”,矛盾就解决了,谁有点小病小灾的让他看看,再加上“心病心医”,十有八九就好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就神留。有的人说他能掐会算,顶上半个神仙,从此把他的真名—李般先给忘了。上面提到的那个士兵的爷爷的头晕病就是当年李般先给看好的,常言道:“名高受人嫉,名低受人轻”。后来,不知怎么回事惹着了一个“鞑靼”小官,李般先想:得罪了鞑子,往后可没好果子吃,再说,元朝那几个老毛子统治大汉族是兔子尾巴——长不了。到那时,此地必然是兵荒马乱,刀光剑影,遍地狼烟,民不聊生……。俗话说的好: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他考虑了好几天,决心“三十六计走为上”,不靠汾河靠黄河。于是准备了一下,悄悄吿别了邻居好友后,便举家东迁。……多次辗转,历经坎坷,最后在地势较高的黄河下游的退海之地定居下来,垦荒种地,繁衍生息……

就这样,当这些士兵知道这里的李、崔、苑等姓是几十年前从山西洪洞城东北不远处汾河边迁来的穷人时,这几个老西子便看在老乡面上,刀下留情。所以李、崔、苑等姓氏(还有西高村东北约十几里地的茅子官庄即高二青村)就成了幸存者。

原载《博兴村名故事集》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