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灌水杂志 >> 查看帖子

3442

查看

0

回复
主题:曹洞宗复兴祖庭—磁州大明寺 [收藏主题]  
jizhanjin 当前离线

83

主题

491

广播

7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学前班

用户积分:11845 分
登录次数:5344 次
注册时间:2009/6/28
最后登录:2022/5/30
jizhanjin 发表于:2013/6/18 18:48: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曹洞宗虽然诞生于江西,却与河北有着奇特的机缘。甚至可以说,倘若没有燕赵赤子的继往开来与燕赵大地的滋润化育,这一宗派早已孤绝于历史。

曹洞宗由洞山良价与弟子曹山本寂共同创建,然而,曹山本寂的后人并没有将其法脉延续下来。真正将这一宗派传承下来的,是云居道膺。而道膺禅师,是河北玉田人。到北宋中叶,曹洞宗后继乏人,再次遭遇法统危机。是临济宗禅师浮山法远,代替大阳警玄授徒传法,才延续了这一宗派的命脉。而临济宗,发源于河北正定的滹沱河畔;且浮山法远之师叶县归省,乃是河北冀州贾氏子,出家于易州保寿院。其后不到百年,江南曹洞宗日渐萎靡,再次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曹洞宗传人天童如净无力挽回其颓势,于是将传法信物悉数付给日本留学僧道元,让其挂帆东归扶桑。所幸,净因(鹿门)自觉一系,经青州希辩传至燕京(今北京),继而在河北磁州扎下根来,不但使得曹洞宗枯木逢春,重新焕发了生机,而且发扬光大,开创出兴盛几百年的黄金时代。

曹洞宗之所以能在河北起死回生,进而在北方站稳脚跟,最主要的原因,乃是有一个重要的基地—磁州(今磁县)大明寺。

一、法宝创建大明寺

磁州大明寺的创建者,是为法宝禅师。

大明法宝(1114-1173),俗姓武,磁州滏阳(今河北省磁县)人。根据翟炳所撰写的《长清县灵岩寺宝公禅师塔铭》 [注释01] ,法宝天生骨相有异,自幼挺立不群。六岁开蒙,温习儒典;八岁告父出家,入住乡人贾氏精庵。稍长,外出游学数年,返回滏阳,结茅乡间。时逢一位老参上座创歇庵于本州,法宝前去亲近,虔诚问道。上座示禅林古德机语,请益犹同素习。天会十年(1132),年十九岁,投磁州寂照庵,礼祖荣长老剃发,得法号“法宝”(亦有文献记为“僧宝”)。祖荣长老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天眷三年(1140),法宝试经得度。一日,祖荣长老蓦然问:“纸衣道者四料简话得趣否?”法宝应答契机,长老肯之。

法宝参究临济禅法多年,颇有淘汰,但仍不满足。皇统三年(1143),辞师云游,北上燕京万寿寺,参谒曹洞宗尊宿青州希辩(亦称“普照一辨”)。

关于青州希辩,佛教史籍记载比较混乱:《续指月录》为“普照一辩”,《宗鉴法林》(《续藏》116册)为“青州希辨”,《嘉兴藏》第36册《文穆念禅师语录》和第37册《寒松操禅师语录·源流宗旨颂》为“青州希辩”。

众多现存金代石刻,与《嘉兴藏》一致:刻于皇统六年(1146)的《大金燕京宛平县金城山白瀑院正公法师灵塔记》,文末署名为“仰山栖隐寺退居嗣祖比丘希辩题”。该塔石现存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田庄乡白村北白瀑寺。曾当过香河县令,累至尚书郎,最后出家的悟闲禅师之《大金故慧聚寺严行大德闲公塔铭》,有其“谒青州希辩禅师”的记载。该石幢塔现立于北京房山长沟镇甘凤池村村西山岗的林地内。

另外,《元一统志》提到:“后有禅师希辩,宋之青州天宁寺长老也。耶律将军破青州,以师归燕。初置之中都奉恩寺,华严大众请师住持,服其戒行高古,以为潭柘再朱。至金天会间,退居太湖山卧云庵,既而隐于仰山栖隐寺。”

据此,其最确切的名号应为“青州希辩”。

青州希辩见法宝有龙象气概,甚奇之,让其充任知藏。一日,希辩问法宝“父母未生前事”,法宝拟议间,被厉声喝出。法宝恍惚归堂,东西不辨,南北不分—疑情迸发,昼夜参究。

翌日,法宝入室,对青州希辩说:“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 青州希辩道:“昨日有人恁么问,被打出去也。”法宝知难不退:“今日又如何?” 希辩禅师喝道:“你得恁么不识痛痒?”法宝便礼拜。青州希辩又道:“可惜许,棒折也。”法宝一听,浑身淋漓如雨,桶底脱落,豁然开悟。

法宝的悟境得到了希辩禅师印可,赞之曰:“浡浡然,般若光中流出。”此后,法宝又在师父座下磨砺了三年,尽得曹洞宗旨,青州希辩以法衣、三颂付之。法宝隐居于山东泗水,消习气,养圣胎,寄迹烟霞。

皇统九年(1149),法宝禅师受邀前往山东东路长清县(今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开法。第二年,青州希辩圆寂,太师、尚书令、南阳郡王张浩遣使者来迎,请他接任燕京仰山栖隐寺住持。贞元三年(1155),“荣公垂老,南还滏阳”—为了奉养剃度师,法宝禅师回到了故乡磁州。“郡人迎师,远近趋风,踵相接野。众捧师于均庆西寺旧基,还为精庐,权以宴处。”在护法居士们的协助下,他历时七年,将这里建成了一座殿堂巍峨、厨库齐备的宏大丛林。
张浩素慕法宝禅师高德,遂于大定二年(1162)将己俸三千万持买大明寺额,并给付符文,请法宝禅师为磁州大明寺开山住持。故,史称“大明法宝”。

法宝禅师悟境宏深,见地凌拔时辈,“王侯景慕,衲子云臻;法遍诸天,名飞四海。”磁州大明寺蔚然而成北方一大道场。

关于洞宗的用功过程,大明法宝曾经非常形象地说道:

若论此事(参禅),如人作针线,针针相似。忽见人来,不觉失却针,只见线。这边寻也不见,那边寻也不见。却自曰:“近处尚不见,远处那里得来?”多时寻不得,心烦不好,昏闷打睡,拽衣就枕。方枕时,蓦然一(zha),曰:“原来只在这里!” [注释02]

大明法宝的禅法,继承了曹洞宗禅风:净念相续,打成一片,等到功夫纯熟,不经意间一念回光返照,蓦然发现,眼横鼻竖,天真佛就在自己的面门。

大定十一年(1171),法宝禅师从大明寺退居,隐于邯郸紫山、林县峪山。大定十三年(1173)七月七日,他沐浴更衣,书偈后跏趺而寂。俗寿六十,僧腊三十四。火化后,分布灵骨于长清灵岩、磁州大明、林州峪、邯郸紫山四处建塔供养。

二、大明寺法脉

大明法宝弘法传禅多年,落发门人宗明等五十有三;潜符密证者,莫知其数。其主要嗣法门人:长清灵岩住持惠才,蔚州人山住持善恒,太原王山住持觉体,中都(燕京)万寿住持圆□,中都仰山住持性,磁州大明住持圆智。

虽然现有的禅宗典籍对于大明法宝的记载相当简略,而且多有混淆舛误,然而,他却是曹洞宗历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禅师。净因自觉承继芙蓉道楷,其弟子青州希辩虽然将洞上玄风播扇到燕京,却是一线孤传。至法宝肇建磁州大明寺,曹洞宗终于有了稳固、持久的弘法基地。经大明法宝宣扬,其禅法传播到齐鲁、三晋、燕北。他不但上承芙蓉道楷,且下启万松行秀,乃曹洞宗在北方复兴的关捩人物。

大明法宝的法脉,主要由太原王山觉体(亦称师体)继承了下来。

觉体(1121-1173),俗姓郭,太原交城县却波社里人 [注释03] 。二十岁,礼汾阳净慧为师,并得法名觉体。三年后试经得度,云游参禅多年,最终在二十九岁投在大明法宝座下,成为其侍者。从长清灵岩寺,到燕京仰山栖隐寺,再到磁州大明寺,觉体一直追随在大明法宝身边,执侍十个春秋,终于开悟得道。

得大明法宝印可后,金正隆五年(1160),觉体回到太原交城,隐居山中。大定五年(1165),应地方长官之邀,正式开法于王山圆明禅院,史称“王山觉体”。同时,受汾阳节度使乌古论蒲鲁虎之请,兼汾阳天宁禅寺住持。

1982年发现的《王山十方圆明禅院第二代体公禅师塔铭并序》,记载其主要法嗣有二:“曰圆光、慧囗。”圆光,即燕京大庆寿寺胜默光。“慧”字后虽漫漶一字,但根据其他史料,应该是雪岩慧满。

雪岩慧满禅师(1136-1206),磁州(今河北磁县)人 [注释04]。出家后云游参学,先是南下郑州,到普照宝禅师座下请益。

关于普照宝,康熙四十二年《磁州志》有这样的记载:

宝公,姓武氏,磁州人,慧性超绝。金大定初于滏阳造仰山寺,殿宇华丽,柱上作金龙盘之。忽有题句于柱上,云:“人道斑鸠拙,我道斑鸠巧,一根两根柴,便是家缘了。”宝公大悟,即入西山结茅以居。后遍历名山,住
峪宝岩寺。一夕,大风震地,端坐而逝。
[注释05]

普照宝与大明宝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是磁州人,俗家也姓武,出家后都住过仰山寺。故而,以陈垣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普照宝”就是“大明宝”,二者是一个人,《五灯全书》等著作“一分为二”了 [注释06]。然而,根据《磁州志》记载,普照宝是在磁州滏阳(今磁县)建仰山寺,而大明法宝则是住持燕京(今北京)仰山栖隐寺;二人的开悟因缘以及年代,也有很大差别;大明法宝从未出任过郑州普照寺住持。是故,笔者认为普照宝与大明宝不是一个人。

经过普照宝禅师锤炼,雪岩慧满又前往太原礼谒王山觉体,一言契合,豁然大悟。得其衣钵后,雪岩慧满回到磁州,出任师公所创建的大明寺住持。

从大明法宝到大明圆智,再到雪岩慧满,曹洞宗法脉已经在磁州大明寺繁衍三代,从这一祖庭走出的大批禅师,向两河、齐晋辐射,使得洞上禅法在北方拓展开来。更重要的是,这里孕育出了曹洞宗的中兴之祖—万松行秀。

金末元初时期,曹洞宗一代宗师万松行秀(1166-1246) [注释07],在中国禅宗史、乃至中国佛教史都占有重要地位。佛教典籍,如《五灯严统》卷十四、《五灯会元续略》卷一、《五灯全书》卷六十一、《续灯存稿》卷十一、《续灯正统》卷三十五、《续指月录》卷七、《宗统编年》卷二十五等等,都记载其祖籍河内,或怀庆府河内,早年从邢州净土寺允落发。

河内,一般指洛阳附近;怀庆府河内县,则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很难想象,在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的八百多年前,一个儿童,如何能独自穿越宋金经常交战的地带,步行跋涉千里,从河南或者山西来到河北邢台?故而,笔者判断,万松行秀应该是“祖籍河内”。

万松行秀圆寂荼毗后,“舍利无数,诸方门人,各分建塔”。 [注释08]他出家的邢台净土禅寺,也建有一座舍利塔。1936年10月,刘敦桢先生考察邢台净土寺,这样记述道:“殿西北小石塔一座,亦密檐塔式样,题‘万松大师舍利塔’,建于元至元十九年。”

1957年,北京大学古建专家刘慧达对净土寺进行调查后,这样描述万松大师舍利塔:“石舍利塔在寺西南麦田中,六角形,现存八层密檐,形状近似元代经幢,高约五米余,六角形塔身的上部转角处,直接承托第一层檐的斗拱部分。斗拱分六朵,皆为转角铺作,结构简洁,楂斗出华拱一跳,承托左右两撩檐枋和角梁的交叉处……” [注释


邢台净土寺“万松大师舍利塔”(1935年)

这座石塔以及塔铭保存完好,可惜在文革中被毁。所幸,塔铭节略收于邢台县明、清所修县志之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邢台县志》在“净土寺”条下记道:

屏山李仝撰《万松舍利塔铭》节略:“行秀,号万松,姓蔡氏,河内解人也。父真,落魄俊爽,多艺能,好佛法。皇统初,游四方,盘桓水,喜永年风物,因家焉。师生十有五年,恳求出家,父母不能夺,礼邢州净土公,业五大部……” [注释10]

万松行秀舍利塔建成于元至元十九年(1282),距其圆寂仅有36年。而且,塔铭作者李仝,是金代著名文学家李纯甫(屏山居士)之子;而李纯甫乃万松行秀皈依弟子,二人交往深密,李仝应该多次随父拜见过万松行秀。因此,他记载的万松行秀生平更为准确。

从塔铭得知,行秀之父蔡真在金皇统初(1141)离开河内,盘桓于水之畔,定居在永年县。水发源于河北省武安市,因流经其境,永年在历史上称为“州”。如是,早在行秀出生前25年,其父蔡真便定居在了河北。其母亲也应该是永年当地女子—娶亲,是蔡真这个“落魄文青”落户永年最合情合理的缘由。故,行秀的家乡乃是河北省永年县。永年距离邢台只有三十五公里。如此,他到邢台净土寺出家才合乎常情。

李仝的塔铭中,还记录了一件其他典籍都不曾刊载、却非常有趣的事情:“(行秀)试(经)于有司,在选者二百人,考官孙椿年置第七。老僧靖恩忧不能出其右,师(行秀)让之,独献律赋而归。椿年叹服,请冠之而妻以子,师不从。”

主持试经的主考官孙椿年,乃真定(今正定)人。这位大定二十二年(1182)进士,被这小沙弥过人的才华与高尚的品格所动,居然要其还俗,还要将女儿嫁给他。自然,行秀断然拒绝了。

试经得度的第二年,行秀受具足戒。其后,他担囊出游,到各大丛林参学。他北上燕京,先到大庆寿寺胜默光禅师座下参禅 [注释11]。机缘不契,他再次云水行脚,来到磁州大明寺,参谒雪岩慧满。在慧满禅师点化下,行秀死心塌地,精进用功。一日,因鸡从面前飞过而豁然大悟,并得到雪岩慧满印可。行秀开悟后继续留在磁州,执侍师父两年,尽得曹洞宗精髓。临告别,雪岩慧满禅师将衣钵交付给他,勉励他弘扬曹洞禅法。

其后,万松行秀得到金帝垂青,并与皇室建立交往。他在燕京大振禅风,玄言满天下,门人遍四方。在南方孤冷不振的曹洞宗,经万松行秀禅师光大,终于重放异彩,与临济宗并驾齐驱,成为禅法主流。

曹洞宗自芙蓉道楷之下,以丹霞子淳(1054-1119)和净因自觉(?-1119)两支传世最久。丹霞子淳后世子孙,一直在南方薪传,宏智正觉、真歇清了等大师辈出。然而,这一宗派的禅风虽然绵密婉转,接引学人平和精细,妙用亲切,却也因此不够直截承当,故而生机匮乏。加之进入南宋之后,朝廷昏庸无能,苟且偷安于江南半壁江山,终日沉浸于声色歌舞之中。而且,整个民风都萎靡不振,从上到下整日沉醉在颓废的迷离情调之中,不思奋发进取。僧界不免也受其影响,得过且过,不求上进。这种自上而下的腐朽文化习气极其深重,连那些高僧大德亦回天乏力。因此,江南曹洞宗除道元传回日本的一支之外,在南宋末年、元代初期悄然自灭。

净因自觉一脉,因同门丹霞子淳及后人风头强盛,几乎没有什么人关注。自觉禅师住持开封净因寺,本来就不温不火,退居襄阳鹿门后,更加无声无息。其弟子希辩,则是被入侵青州的异族掠到燕京的,被迫北移。在中国禅宗史上,这样的分支大都在两三代后湮灭不闻。然而,没想到,这一脉来到河北境内之后,从大明僧宝到万松行秀,三、四代人之间,五六十年光阴,竟然得到自由生发,蓬蓬勃勃,开创出曹洞宗大盛于北方的百年基业。

这其中的缘故,令人深思。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河北的文化底蕴与国风民气。河北地区因与北方游牧民族多有接融,民风多清新刚健之气,文化少凝滞陈腐之习。故而,曹洞宗传入河北之后,受这种环境的熏陶,无形之中增添了一种奋发向上的豪迈。且,大明僧宝、雪岩慧满、万松行秀都是燕赵儿女,他们生于斯、长于斯,血液里流淌着祖先“胡服骑射”的变革动因,骨头里渗透着“慷慨悲歌”的拼搏勇气,因此,曹洞宗经他们之手,禅风为之一新,禅法充满张力。

而这一切,与磁州大明寺休戚相关,血脉相连。

三、寻觅大明寺踪迹

根据《塔铭》,贞元三年(1155)大明法宝禅师从燕京栖隐禅寺退居后,回到滏阳,于均庆西寺旧基建寺。他的侍者性圆之《圆公马山主塔记》,详细记载了大明寺的创建过程:“……谋于耆旧,卜道场之地创精舍,而起丛林,振曹洞之宗风,使学佛者知有顿门。偶于城西南隅有隙地六十余亩,广设方便,或化或鬻而得之。填凹剪凸,大兴土木之功。一时达官显宦、豪民富商,愿来赞助者不可胜记。是以堂殿、楼阁、丈室、寮舍连亘数百间,不日而成,庄严具足,规模壮丽。……寺成,朝廷赐以大明禅额,雄压诸方,遂令天下衲子闻风而辐凑,会食者日有千众。” [注释12]

从性圆《塔记》可以得知,大明寺位于滏阳城(今磁县县城)西南,占地六十余亩,规模较大。康熙四十二年(1703)《磁州志·古迹》载:“大明寺,在州治西,元元贞间建,明洪武初修,置僧正司于内,永乐间重修。”根据此志书之州城图,大明寺就在西门内稍偏南的地方,寺后(北侧)是一大片海子。

然而,我们在磁县县城西南方,询问了数十位上年岁的老者,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大明寺。根据“寺后海子”这一线索,我们来到了一处湖畔。可是,这里连一片古老的瓦砾都没有……

磁州大明寺在哪里呢?

《磁县地名》对磁州镇司前街是这样介绍的:相传,战国时所建。因位于州署(县衙)之前故名司前铺。1966年“四清”时改名前进大队。1982年复为司前街。


磁州志州城图所示大明寺

这种的解释有些牵强。三里设屯、五里设铺
,州署(县衙)前街设为铺似乎不符常理。州署(县衙)前有两个社区明德街、司前街,明德街偏东,司前街偏西,自古就这样称呼,这样的解释更不符常理。据知情人士介绍,司前街原名寺前街,系位居大明寺前而得名。联系佛教历史上的几次教难,寺前街改名司前街不足为奇。

如果是这样,大明寺的位置就界定在古西城墙内,司前街北,西海公园南的区域内(西海即寺后海子)。

民国三十年《磁县县志》,其第五章“古迹”,其中有这样的记载:

大明寺,在县署西,元元贞间建,明洪武、永乐间重修,清光绪十六年修补。民国成立后,实业建设等局先后占据,事变后摧残破坏,只余大殿一座,铜佛两尊。孔教会捐资修理作为会址。 [注释13]

这就是说,早在民国初年,大明寺已经被政府部门占据。“七七”事变后,寺院遭到严重破坏,劫后唯一幸存的大殿,亦成为孔教会会址。

大殿何时被拆不得而知,两尊铜佛,更不知所踪。

磁州大明寺,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曹洞宗在北方起死回生的孵化基地,也是最重要的祖庭之一。但愿将来能够得以恢复重建。

注释:

[01]张金吾辑:《金文最》卷56《长清县灵岩寺宝公禅师塔铭》,第15册,第4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清光绪刊本影印,1988年。参考《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46册。

[02]《续指月录》卷四第25页,金陵刻经处光绪十二年版。

[03]王山觉体行状见《续指月录》卷五第38页,金陵刻经处光绪十二年版。根据1982年交城县发现的残碑《太原交城县王山修建十方圆明禅院记》,及碑阴边元勋所撰《王山十方圆明禅院第二代体公禅师塔铭并序》,《续指月录》记载的“王山师体”,应为“王山觉体”。赵孟之《天宁禅寺虚照禅师明公塔铭》记为“玉山体”,玉为“王”之误。

[04]雪岩慧满行状、法语见《续指月录》卷六第28-29页,金陵刻经处光绪十二年版;参见《五灯会元续略》卷一、《续灯正统》卷三十五。

[05]康熙四十二年《磁州志》卷十六第28页。

[06]见陈垣《释氏疑年录》273-274页,中华书局,1988年。

[07]万松行秀行状,见《续指月录》卷七第29-33页(金陵刻经处光绪十二年版)、光绪31年《邢台县志》762页《万松舍利塔铭》(台湾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

[08]《续指月录》卷七第33页,金陵刻经处光绪十二年版。

[09] 刘慧达《河北邢台地上文物调查记》,《文物》1963年第五期。

[10]李仝 《万松舍利塔铭》,光绪31年《邢台县志》762页,台湾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

[11]据《续指月录》卷六与1982年出土的《王山体塔铭》,胜默光系太原王山觉体法嗣,与雪岩慧满同门。

[12]圆公马山主塔,位于河南林州洪谷山,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撰刻。现该塔虽不知所踪,但其塔铭文字已录存下来。

[13]《磁县县志》第76页,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68年。
 分享到
 在这里相遇是你我前世的缘分……
  支持(1)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