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文学园地 >> 查看帖子

115

查看

0

回复
主题:童年已经消失了吗 [收藏主题]  
xinnongmin8899 当前离线

768

主题

380

广播

4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六年级

用户积分:11408 分
登录次数:1929 次
注册时间:2007/8/8
最后登录:2024/5/5
xinnongmin8899 发表于:2024/4/26 16:50: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所谓“小孩哥”“小孩姐”,是网友对“年少有为”的孩子表达钦佩与夸赞的网络流行用语。短视频平台上,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异常优秀的小孩子,在我们记忆里还是玩泥巴的年龄,就已经开始演奏钢琴曲、学习舞蹈甚至参加比赛获取荣誉。“小孩”形容的是年龄,而“哥”“姐”形容的是水平。
但最近看到的一个视频,让我对这种现象产生了一些新的看法。
那是一个关于小卡打包的视频。小卡打包,大概就是明星周边产品在售卖时,由于材质特殊,卖家经常用增加保护膜的方式来防止运输过程中的质量损伤,因此寄出前需要额外准备材料进行打包。看着视频里那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操作熟练得如同有十五年经验的流水线女工,以及她熟稔地说着成人要摸索一段时间才能准确运用的一些圈内“暗语”时,我承认自己受到了冲击。
浏览完她的几个视频,我不得不承认她的“专业性”。她并不是把打包作为小孩子的装扮游戏,而是真的很认真地在做这件事情。
虽然也曾在互联网上看到一些幼年“网红”博主,但他们的大部分视频仍是在家长帮助下产生的“童年趣事记录”类型,那些孩子身上仍然保存着儿童的特性。但在这个“小孩姐”身上,我看不到这样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网友的一句感叹:“你永远都不知道你关注的博主是不是一个要赶作业的小学生。”当互联网上的成人在自称“宝宝”“公主”的时候,早熟的孩子已经迅速地适应了网络世界甚至从中获利。在互联网上,儿童变得成人化,而成人开始儿童化。
在他们身上,我们很难找到一丝儿童的气息,他们仿佛自出生那天起,身体中就装着一个成人的灵魂。我们不由得产生这样一种疑问:在这个时代,童年已经消失了吗?
我不禁开始回忆自己的童年,和这些“小孩哥”“小孩姐”一样大的时候,我在做什么?出现在记忆里的,是无数个守着电视机观看少儿频道的闷热夏日,在聒噪的蝉鸣声里和玩伴们去小路边摘野果,在乡间漫步,在放学路上用衣服和空书包扑蝴蝶“狩猎”。
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我们的交际圈是同学、邻居和附近村落里的同龄人。我们的娱乐方式,除了看电视和一些儿童杂志,就是玩流传已久的各种古老游戏和周边环境里的一切事物。成人世界永远被我们排除在外。

在这个时间段里,作为儿童的我们天然享有和大人不同的世界。但在如今“天下大同”的网络世界里,儿童和成人共同生活在同一互联网中,儿童早已拥有了和成人相同的接受信息的条件。
而孩子往往拥有最活跃最强大的模仿能力。在一次次的信息刺激下,他们很快掌握并很好地适应了互联网世界的法则。在半知半解中,他们渐渐了解成人世界的不同方面,且不再需要用年龄作为入场券。只要有一部联网手机,成人世界就可以被一览无余地暴露在他们面前。
有些学者认为,“童年”与“成年”相对,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童年”与“成年”之间通过“保持缄默的密约”保有明确的界限,成人世界里被允许的秘密是儿童世界里的禁忌。教育和羞耻心维系着“童年”这一概念的发展。
然而,网络媒介所缔造的无差别的信息供给世界,打破了“童年”与“成年”之间的间隔。儿童与成人共享传播的信息,使得儿童跨越鸿沟,跻身复杂的成人世界,儿童成人化,“童年”开始消逝。
我们很难判断这到底是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可以确定的是,儿童和成人的世界已经逐步融合为一个整体。
但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经验老到的成人都可能摔个大跟头,更不用说仅仅从大量碎片化信息里认识世界的孩子。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一刀切式地抗拒网络媒介对孩子的影响。我们需要平台、法律、家长和老师的多重监管与及时引导,才能避免年轻一代受到不健康思想的荼毒。
而在我看来,我们仍要保持儿童与成人世界的界限。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该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我们要允许儿童以儿童应有的姿态自然成长。

摘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
 分享到
 一切皆有可能!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