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美文共赏 >> 查看帖子

3923

查看

0

回复
主题:周吉义:唯有墨香得安然 [收藏主题]  
pingshan 当前在线

698

主题

0

广播

3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管理员

用户积分:116 分
登录次数:1809 次
注册时间:2015/9/8
最后登录:2024/4/20
pingshan 发表于:2023/4/26 8:57: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周吉义:唯有墨香得安然

 
郑志东
 
一个年已六旬的老人,近日不畏春寒料峭,登着橙子,扒在晋西北宁武乡间的土墙上写大美术字,一天工作至少10多个小时,百余个与乡村振兴内容相关的斗大美术宣传字就在这双满是老茧的手上漂漂亮亮地诞生了……许多人惊叹这个老者的毅力,不少人想了解他的故事……

人们时常看见,在乡村大街小巷的路上,常有他跋涉的足迹;在村里泥墙写宣传大字的生产第一线,有他忙碌的身影…… 乡土民间文化,任重而道远。周吉义多年来一直用智慧和心血,耕耘着属于自己的事业,也为乡村振兴奉献着自己的才华。

“别人眼里流泪,我眼里流血”“写字画画,就是我这辈子的精神寄托。写上个好字,画上幅好画,竟使我忘了自己过多的苦难,而且好字画还能给人们美的感受,这样我心里就得到些许的安然”……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周吉义在与记者交谈中,其自言自语、坎坎坷坷的人生经历,是较为沉重的一个人生话题。其所言所行,别人难以理解,恐怕只有周吉义自己心里知晓。

熟悉周吉义的不少人,都说他是宁武县的“草根艺术传奇人物”。记者在全国书画名家信息查询系统里居然看到他的名字。这是由中国(香港)美术家协会、中国(香港)书法家协会、全国书画家信息查询系统专业相关认证考核,综合审核后,对社会上一些有才艺者的一种肯定,认为周吉义的作品在创作实践和艺术理论方面,兼容并蓄、大胆创新、作品博采众长。其作品符合入网资质,其书画在地方民间享有不小名气,他以书画之材对民间文化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才获此2023“人民书画家”名份的。

潇潇细雨似琴弦,低唱轻吟二月天。作画管涔居岭上,踏游汾水绕河边。杏花飘落千层雪,云雾腾升几朵莲。此年才知春韵味,今朝半百醉心田。周吉义老了,宁武青山绿水仍是年青的容颜。周吉文与故乡的深缘,皆在书画间。每每置身家乡的山水间创作,他就分外有了灵感……

记者从网友留言,看到网民对周吉义书画作品的多种评价。“笔画丰腴,古朴凝重”。“周吉义的书法作品笔锋有力,雄浑博大,蕴含了千钧力量,字体圆润丰满,颇有颜真卿的风范”。“周吉义有没有临帖?临帖多少?有没有悟贴?他自己知道。如果没有临帖,书法的形态,笔法,章法都不可以有如此之美。只能说是临帖而不愚忠,个人之见解独到,个性鲜明。世界上本没有江湖体这个说法,书法追求美为终极目标。如果你非要说江湖,那么,哪个人的书法不是江湖体?”……



来自山沟旮旯的周吉义为何其书画作品能露脸大雅之堂?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周吉义的书画工作室紧邻明代建筑宁武鼓楼,或许是这幢千年古建的庇佑,或许是自己痴迷书画的执着,天人合一,竟然使周吉义的书、画、雕、刻等草根艺术有声有色,顿生灵气,风声水起。

周吉义对记者说,他住宅西面的古楼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清《宁武府志》及清代碑记载,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1986年大修,2007年又修葺彩绘。1995年,宁武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与鼓楼为邻的周吉义,几乎天天从这座高20米的上下两层楼阁,底层为砖石结构台基的古楼的十字拱券穿心洞走过。每逢路过,他总是被这个散发着历史幽光的宝物所吸引,情不自禁对古代美学和审美发出赞叹。他总是身不由己驻足细观东西门额嵌的石匾,西刻“凤仪”,东刻“含阳”,下题“光绪辛卯圜郡重建”。他对这个古建用情深厚,了如指掌。他多次琢磨古建门楣上的仿木砖雕斗栱和仿木垂花以及二层的楼阁式木结构建筑,他研究过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四周围廊,檐柱间设雀替的古建格局,他对一、二、三重檐下四面设槅扇门,东西面悬匾,东为“楼烦重镇”“毓秀钟灵”,西为“奎光普照”“层霄耸翠”的题字烂熟于心。楼上保留有清光绪年间石碑1通的来胧去脉他绕有兴趣。他深知这是宁武古城的文脉标志,也是自己热衷古迹文化的灵魂依所。环境决定意识,寒来暑往中他似乎读懂了历史,也看破了春秋。就在宁武古楼边旧街上简隔的画室中,这位民间艺术家执着于自己近乎痴迷的各种草根手艺。真可谓,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古楼好书画。

谁的人生都是一本书,周吉义的人生却是颇有传奇色彩的一部厚书。记者专访,听他娓娓道来。周吉义自学书画有30余年的工龄。他命运坎坷辛酸,1961年7月7日出生于宁武,他父亲是解放初期的宁武县委宣传部长,他爷爷是南下干部,他曾是高干家庭子弟。他4岁时,脖子上长了肿瘤,那时医疗条件差,医生断言他活不过5岁,结果竟奇迹般活了下来,今年已过六旬。
他5岁时在农田里和母亲捡山药蛋,他的小手能很快捡满一大萝匤,让母亲感到惊讶。他9岁时和小朋友比赛上树,从4丈高的树头掉下来,跃到水里,幸免于难。两次大难不死,民俗有言,必有后福。他13岁上的初中,在学校里聆听宁武籍著名画家王建华的一堂美术课,而顿开思路,喜欢上了书画。又因早恋不好好念书,学习一落千丈,结果读到高中缀学。他15岁时,受不了家庭的压力,大冬天身无分文,沿途讨吃要饭,准备南下四川,去找高干爷爷,走了几天,差点冻死在路上,被好心人救起送回家。

20岁时参加工作,在宁武化肥厂里两三天就掌握了整个技术流程,一时轰动全厂,成了全厂的头号新闻。后因化肥工厂倒闭,又去了宁武铅笔厂,他脑子转的快,就给车间改革,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周吉义还有文艺天赋,他曾以唯妙唯俏、绘声绘色的独特招人演技代表厂里参加正月元宵节县城街头的文艺表演,夺得了全县文艺汇演第一名的佳绩。再次成为铅笔厂的焦点新闻,至此,凡是厂里来了新的徒弟,厂领导有令,新手必须要跟上周吉义去带培学技。后来,厂里就周吉义为工厂技术革新有功事宜,起草了一份要把周吉义树为全县长征突击手的报告和转正报告,并专门向县政府请示批复。后来厂子倒闭,周吉义又自办工艺品厂,因工艺品样多质优市场热销,曾有宁武县前后三任副县长找他商谈事宜,后因种种原因没有了结果。他因为痴迷画画,前途渺茫,家庭破裂,从此走上低迷流浪的生活,但仍不放弃画画。因生活所逼,他以干苦力活为生,体力活后,仍念念不忘自己酷爱文艺的理想,写写画画,就似吃饭喝水常态化。



因画结缘,他在画画时得到贵人指路,然后就去河北发展,画画有了很大的进展。字画同源,原本一家。因为自己对所画的画中自提的毛笔字不满意,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练毛笔字,练十多天后,发现自己竟有这方面的天赋,决定开始练毛笔字。经过自己刻苦练习,终于有了成就,河北的老板赏识周吉义的文采,他曾得到这位私企老板的重奖,奖励其楼房一间。但其思乡心切,故婉言和河北老板告别,回老家宁武发展,走上了自学书法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字画,先在朋友圈流传,慢慢得到不少人的认可,曾几次在书法大赛中得奖。

周吉义为人光明磊落,秉性仗义。他眼下虽孤家寡人,但活得通透且俱内秀。他外表不动声色,他内里情感丰富。在旁人眼里,他有点不善交际,但周吉义骨子里透出的人格魅力,让所有靠近他的人颇感舒服。亲戚朋友戏称他为“落魄秀才”和“民间文艺家”。他的书画爱好,得到友人支持和书画界关注。相好的朋友给他在宁武县旧街古城楼边上提供了文艺创作工作室。因他擅长书画,宁武县的一些乡镇就聘请他去乡下的街道巷子的墙上绘画美丽乡村壁画的营生。他自己干的特别辛苦,有时一天要画一百个平方的画,最多一天时,竟然写了一百四十个墙体大字。他还自学了雕塑等技术,他从来没有专门的师傅指导,这种种的民间手艺,全凭动手和悟道,堪称传奇。

周吉义说,自己年轻时也有着所有年轻人都会有的冲动与急于求成的浮躁。但在经历一些事情后,人生历练随之丰富。他回顾来时路,却不停留在过去而踌躇不肯向前。周吉义深知,过去,只是经历,今天,才是新生。他说自己一个孤单寂寞,他必须饶恕一些人和事。自己总不能夜夜醒来,在已孤苦的灵魂上在栽种荆棘。一念执著,痛苦的是自己;一念放下,快乐的也是自己。他放下了纠缠不休的往事,其最大的意义不是宽恕一些人、一些事,而是放过了自己。周吉义感慨,年轻人一心追求成就没有错,但不能失去心灵停靠修养之所。感悟到人生真谛的周吉义在中年后,就开始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处平静之地,而写字作画,就是他让自己心灵修养的一个极好的伊甸园,而这一画一写就是30年,时间的沉淀让周吉义又悟到了人生的终极要义,也让其画艺书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周吉义还在雕塑这门技艺中又寻找到了乐趣,得到了书画雕塑对心灵的文化慰藉。随着年龄与经历的增加,年过六旬的周吉义开始享受自己天天都在创作书画作品中的那份心灵的安慰与安适。

周吉义说,自学,本身是一个难以持之以恒的方式,绝大多数人是不会去自学的。周吉义不但选择了自学,还坚持下来,这一坚持就是大半生。这种自学方式,是他打发时光,解除人生苦闷的一种极好方式。周吉义烙印在血脉之中、埋藏在心底几十年的触手可摸、揪心难忘的记忆,也是他寄情书画,对自己苦楚人生的含泪挽歌。周吉义的族人勤劳善良、敢为人先、宽厚助人。到了周吉义这里,却是人生的艰辛与生活的不易,但他不怨天不怨地,以对民间文艺的百倍热爱,去与命运抗争,周吉义身边许多熟悉他的人对他满是钦敬,而他又把这种友情倾注于笔端,创作出不少好的民间书画作品。

周吉义说,人来到世上,都会在生活中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总会有很多后悔和遗憾。当非常失落,又无处宣泄时,不少人开始“怨天尤人”。怨老天爷不开眼,怨别人不怎地,却不能冷静下来,反省一下自己。周吉义说,这不仅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愚蠢。

《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周吉义的人生感悟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千万不要怨天忧人,而要反躬自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世间无难事,庸人自扰之。周吉义说自己比别人经历的要苦的多,但他却没觉得自己活得太累,那是因为他自己心里没有去装那些太多且无关紧要却又极其伤身的人和事。他的人生可谓苦到了极点,但他从没有把责任推卸给环境和别人,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责任,既然命运使然,那就顺其自然。对周吉义而言,唯有墨香,使其安然,唯有五颜六色,使其人生泛出光彩。

岁月流逝,才情未老。周吉义为了成就草根艺术家,几十年来一直努力。他擅长吸取名人字画中的精髓之处,有过目不忘之才。他传奇般的人生历程也成为他丰润的精神滋养。如今他与自己多年的好友、宁武县著名画家张少华一起搭伙发展,联袂展艺,共同续写民间文化的精彩篇章。周吉义不争名利,重义懂礼,广受百姓与同行的爱戴与崇敬。不知不觉中,宁武周吉义,慢慢成了当地大伙眼里的“民间文艺传奇大家”。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艺术是以个性而存在或取胜的,不是以大小决定地位和名份的。且不说小人物周吉义本人的艺术成就如何,仅凭他这把年纪对传统民间文化这种超乎常人的热爱和其传奇的人生,就足以拨动众人心弦,摧人泪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育一地英才。周吉义无疑是晋西北宁武县灵山秀水育出的一个民间书画家。宁武的山山水水有他跋涉的影子,他的笔端之下也尽是宁武的水水山山,故土的横折撇捺。生在黄土窝,长在黄土窝,黄土与周吉义,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谦虚好学,博釆众长。以书画为乐,曾受到宁武著名画家王建华、王爱义和当地书法名家的指点。书画技艺不断提高,书画颇有特色,书画作品不但进百姓家,还逐步登上大雅之堂。小县城的书画家取得荣誉很是不易,周吉义风尘仆仆,一路走来,名声在外。

书画是周吉义的人生乐趣。他在书画时常常达忘我的境界,他天天写字,日日作画,平均每天都站在那儿伏案几个小时,书画纸张堆满墙角。量变质变,写画的越多,就提高越快。他写的毛笔字,非常秀美。他的山水画气势恢弘,意境深远,看山似山,看山不似山,看山还是山,有“春山澹冶而如笑,一切景语皆情语。”之妙。



周吉义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其辉煌灿烂的艺术特质的生动熏陶和深刻影响,在书画研习中促成了自己独到的审美理解和独特表现。
中国民间书画与佛、道、儒的哲学理论紧密相连。中国书画注重内心的追求,求的是一种宁静致远,天人合一。如此深厚的书画文化洗涤着无数从古至今的书画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周吉义的人生遭际和他精领传统文化要义的双重走向,使他的人生呈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他一向少言寡语,或是其宁静致远的一种表现。十几年来,他以艺德修,人品贯穿作品。他更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作为积淀,既是承古,又在创新。他以不脱离传统,又可以接新的姿态来书来画,既要“形似”,又讲求“神似”。周吉义的观点是,书画的关键不在于对象的美与丑,重在“画龙点睛”之笔,表达出事物的内在本质精、气、神。可以说,周吉义写字作画一是骨子里的真正喜欢,他写字作画绝非名利使然。二是在书画创作中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虽食人间烟火,也要活出自己的特色,以己之长,为社会留下痕迹,作点贡献,绝不枉活一世。

国画有写意一说,何谓写意?“意”,指意志、意识、情意、意趣、意境等,其实就是画家的思想感情。“写”,就是表达和抒发。“写意”就是书画家“寓情于景”,“缘物寄情”“托物言志”,通过书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周吉义写字作画是为了“写意”“写性”“写心”“寄情”,陶冶情操。周吉义放笔驰骋,直抒胸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宁武县民间百姓历来喜爱民间文艺的传统民俗为周吉义施展才华提供了用武之地。

周吉义虽然身在低层民间,心境却很高远。他深知,中国书画是集古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于一身的一项民族瑰宝。不说别的,就单从传统文化的继承角度来说,人们也要学习它利用它发扬它,他不愿让这项优秀的文化在他们这一代人手里丧失它的活力,他还着手创办书画室,经常辅导不少娃娃们来学习书画。他还常和宁武书画圈子里的喜爱者共同交流研习书画。

艺术之高?其实还是高在主观对客观世界脱俗的感悟。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已是不容怀疑的真理。
清人唐岱曾说:“画学高深广大,变化幽微……胸中具有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有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黄宾虹所言:“吾人唯有看山入骨髓,才能写山之真,心手相印,益臻化境。”黄宾虹又说:“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周吉义在多年的书画实践中,琢磨黄宾虹强调的“图自然之性”“内涵之神”。但同时又说“非剽窃其形”“不写万物之貌”,这实际上提出的是“艺术”的“本质”。周吉义悟出:“性”也好,“神”也好,需要有附着,也就是要通过“形”“貌”来实现,如果没有“形”与“貌”,自己的书画也就失去了“性”与“神”。准确理解“自然之性”和“内涵之神”就成为作画提升的根本之一。

周吉义认识到,画需要形和貌,但不是把自然存在照搬来就行,照搬就是“剽窃”。所以,在“恍兮惚兮”中把握“象”,把握“物”,体现出“精真信”才是根本,才能表现出“自然之性”,才能有“内涵之神”。达到这些,你的书画岂能登不上大雅之堂?何愁不是阳春白雪?退一步说,书画作品即使达不到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中的精品。周吉义反复琢磨古人今贤书画理论的精妙之处,执笔涂鸦不懈,终究获得真知。

周吉义有功底,有天资,有追求,书画作品自然是让人称妙。宁武的芦芽山,宁武的汾河水,那是自然天成的山水之美。周吉义从小在宁化府长大,家乡的一山一水都是他幼小心灵的至美风景。周吉义对一年四季的宁武山水颜色了如指掌。他说早上拉开窗帘,发现经过一夜风雨的芦芽山,竟是如此的美丽:蓝蓝的天空下,阳光明媚,参差不齐的山头上遍布着神态各异的石头。一场烟雨中,优美逶迤的怪石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俯瞰足下,白云弥漫,环观群峰,云雾缭绕,一个个山顶探出云雾处,似朵朵芙蓉出水。于是周吉义悟出,山水画是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
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间泛舟……周吉义的笔下惊现出了美妙。观周吉义的山水画,山虽无言,然非无声。那汾河静流,那芦芽雄姿,那天池盛景,那马银海的波光……皆给人美的享受……这便是周吉义的书画之风,这就是周吉义的书画之魂。



芦芽山上听鸟鸣,汾河青水映倒影,写字作画好人生。周吉义十分认同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那句话,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周吉义从不觉得自己鼓捣这些民间手艺渺小,他说文艺本身就充满了多样性,万物百态,才有活力。因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宁武山青水秀,有“北方香格里拉”的美誉。自然风光好的没说,是书画家写字作画的理想之所。情人谷的奇石、芦芽山的青松、马仑草甸的野花、汾源的碧水、四季不同的自然颜色、那跳跃山间的孢羊、那凶猛獠牙的野猪,家乡的种种生灵,都是周吉义笔下的绝美状物,都是书画不完的汾源乡情。美仑美奂的宁武大景何曾不是流过周吉义心田的哗哗汾河灵水呢?其书画灵魂难道不是故乡的灵山秀水在辅佑吗?周吉义对专访的记者坦言,每当他走进宁武的绝美大自然,就像走进了诗和远方的伊甸园,那是平淡人生多姿多彩的梦幻,这里风光无限,美轮美奂。渺小的人们,不过是自然画卷的一抹油彩罢了……
 
 编辑:程金箱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