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灌水杂志 >> 查看帖子

952

查看

0

回复
主题:消失的家务活儿 [收藏主题]  
文字虫 当前离线

932

主题

171

广播

3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七年级

用户积分:20001050 分
登录次数:592 次
注册时间:2015/1/31
最后登录:2024/4/20
文字虫 发表于:2022/9/13 5:55: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那年那事】

消失的家务活儿



       以前农民们几乎每天要做的家务活儿,很需要、很多、很累、很烦,但是必须得做。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普及,许多目前已经消失。

       从现在已经消失的家务活儿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的大大提高。回顾一下,大有裨益。


家务活儿

       以前,农民的家务活儿是很累的。主要有以下4样。

       1.推碾子、磨。70年代以前,在农村,推碾子、推磨家家户户离不开,人人个个得参加。当年,没有粮食加工厂和粮食加工机械,每一个家庭做饭所需粮食的加工,大部分都是依靠推碾子来解决,有小部分依靠推磨解决:高粱、玉米、豆类,通过推碾子,轧成面子;谷类,通过推碾子,碾成米;只有小麦,通过推磨,磨成面粉。  

点击查看原图                        

   推碾子,要推动几十斤重的“碾坨”(大石碌碡)还要转圈,时间长了,很累,眼花头晕。

       推碾子,一般需要2个人,1个人只负责推;1个人负责看、扫碾台上的粮食、将碾过的粮食过罗,并帮助推。2个人,可以轮换。推碾子1个人也可以,但得1个人干2个人的活,速度必然慢了些;人多时,可以3、4个人,人多力量大,人们就轻松些,速度也必然快些。

      建国前,只有少数富家庭不需要推碾子、磨,用牲畜拉碾子、磨加工粮食,绝大部分家庭需要推碾子。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以前,虽然逐渐有了一些加工粮食的机械,但是,因为没有钱或者为了省钱,仍然是推碾子、磨。在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时,因为牲畜少,不能用牲畜拉碾子、磨,人们只有推碾子、磨。

      当年推碾子、磨,一般是利用早上、傍晚、晚上时间和阴雨天时。因为,白天、好天时还要干农活。

       当年推碾子,是青少年小学生们的常干活儿。下午、夏天的中午放学后、晚上,或者星期天、节假日,只要大人们推碾子,孩子们必须要去。岁数小些的,推“碾帮”,添把劲。

      当年,学生、团员、民兵、青年党员或者下乡的国家干部们“做好事”,也是给老年人、困难群众推碾子。

       当年,家中只有老人、病人、残疾人的户,也要吃饭,也需要推碾子。他们推碾子,就得向族人、邻居、亲戚求助,让别人帮忙。      

   当年,一般一条街上有2、3台碾子,平均10多户、20来户1台。有时,推碾子还得起早、排队。因为,当时的碾子大都不在室内,如遇“连阴天”,即连续多日阴天下雨,多日不能推碾子,加工的粮食都将吃完,天放晴后,各户都需要推碾子。这时,人们推碾子就要起早、排队了。排队,一般是人不在旁边等待,在碾子旁放个簸萁等什么东西挨个,人回家干些家务活儿,估计快轮到自己时,再拿着粮食来。在春节前10来天里或者其他节日前,因为加工粮食的多而集中,推碾子也需要排队。往往是推碾子到晚上12点后,甚至,碾子一夜不停。

         2.担水。俗称挑水。70年代以前,在农村,担水家家户户离不开,几乎天天必须做。每一个家庭的做饭、喝茶、洗衣、喂猪、养鸡和马、牛、驴、羊、狗等的所有用水,都需要去担,就是用扁担和水桶,到水井或者水坑、水塘去取水,挑、担回家,倒、存在水缸里以备用。

点击查看原图

      一般情况,人们每天早晨起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挑水,挑水后,再干其他事情。老婆醒来,也是先喊丈夫:“快起来挑水去!”

       当年,一些水井的水源不充足,只有等待水长一夜,天亮时水才最多、最清,所以,村民都是早晨去挑水,稍晚点,从井里取水还得排队。也有的人,在傍晚去挑水。

当年,各农户根据人口多少、用水多少,家中都备有一口大小不同的水缸。满满的1缸水,一家人可以用3、4天。可是,人们习惯于每天挑水,保持水缸满满的,为的是防备因为雨雪天、家有特殊情况等,不能挑水时有水吃、用而“不断顿”。人口较多、养畜、禽多,用水多的农户,就备有多口水缸。

        当年,在外地工作、上学的人,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扁担去挑水。探亲结束时,总要把水缸挑得满满的,才离家回返。

       当年,年龄稍大的老人,即便家中有青壮年人,也不撂扁担”,坚持挑水。因为有一撂扁担(不能挑水了),就说明身体不行了”之说。

        当年,青少年“做好事”,往往是去为烈军属或者困难家庭担水或者“抬水”。“抬水”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还没有力气挑水,就两个人抬1桶水。   

         当年,我党的干部和八路军、解放军干部、战士,给烈军属或者困难家庭、给下乡驻村的“房东”、给农民百姓,经常担水,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为此,深得群众拥戴。

     建国前,女人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不担水的。以后,女人与男人一样去担水。

       有一些家庭,因为种种原因,家中没有成年人,小孩就得担水或者两个孩子抬水。小孩挑水,困难就多了。有的因力气不足,特别购置小型号扁担和小型号水桶;有的没有小扁担和小水桶,每次就挑半桶水;有的把扁担两头挂水桶的铁链子挽短。有的不会从水井里取水,每次担水,得求助于成年人;小孩担水,水桶碰地,边走边洒,还累得直喘粗气,人们看了,一是爱怜,一是赞扬能干大人的活儿“有出息”。当年,人们看到小孩挑水,会兴奋地说:“好小子,长大了!能替你爹挑水了。”谁家生了男孩,人们会祝贺道:“你家有挑水的了。”没有儿子的老太太给抱在母亲怀中的小男孩的手中塞块糖时,总要说上一句:“吃了奶奶的糖,别忘了长大了给奶奶挑水。”

       遇雨天、雪天路滑或冬天井台周围结冰,经常摔跤,人摔得生疼,扁担、水桶摔出好远。

       家中只有老人、病人、残疾人的户,也得用水。老人、病人、残疾人们,尽量坚持努力自己去挑水,因为,水要天天用,不可能总是找别人帮助。实在挑不了水的,就拿个小水桶、小罐去提水。当人们看到那须发已白,驼着背,喘着粗气挑水、提水的老人、病人、残疾人时,不禁叹道:“真可怜!没人挑水。”这样的户,有的靠亲戚、族人给挑水,但要从经济等方面给予感谢;有的明确表示,将来可以继承家产;有的花钱雇人给挑水。

        当年,除去生活用水需要担外,农业生产用水也需要担。在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里,抗旱挑水浇地是经常的。那时,挑水的报酬“工分”比较高,人们还是愿意干的。

点击查看原图

         3.紡线织布。70年代前,人们的衣服、被褥所需的布,基本上都是自己紡线织出来的。那时,妇女的家务活儿,除去做饭外,最重要、最占用时间的就是紡线织布,个别的男人也会、也干。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

   紡线是把“絮棉”(作者注:经过加工去籽的棉花),先做成“布剂”(作者注:圆柱形20多厘米的棉长条),后用紡车紡成线。

       织布是把紡成的线,经过打线、浆线等工序后,再把线做成经和纬,上织布机织成布。

        妇女们往往都是在晚饭后和天气不好不能下地干农活儿时紡线织布,晚上干到半夜。

       4.做衣服做鞋做衣服、做鞋,是农村妇女的又一个必不可少的家务活儿。做衣服往往是冬天春节前。做鞋,要在晴天时“打袼褙”(作者注:用碎布、旧布加衬纸裱糊成厚片,用来制作布鞋),用晒干的袼褙做鞋底。鞋底是把多层袼褙一针一线地纳起来的。“纳鞋底”往往是利用干农活儿休息时、开会时、聊天时等。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