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拥民在线 >> 拥民农技 >> 查看帖子

3334

查看

0

回复
主题:麦无两旺,小麦适期晚播是高产的重要措施 [收藏主题] 本贴被认定为精华  
admin 当前离线

3735

主题

360

广播

34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管理员

用户积分:2127009 分
登录次数:8669 次
注册时间:2007/3/30
最后登录:2024/4/19
admin 发表于:2022/9/4 20:09: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点击查看原图

  在今年小麦丰收经验总结中,有适期晚播的技术措施被挖掘出来。大家还曾记得去年秋种的情景吗?连阴的秋雨致使中原大部分地区土壤水分饱和,拖延了小麦正常下种时间,使小麦下种时间比往年迟了20~30天,但今年小麦单产量比往年还高。这就充分证明小麦晚播也能取得高产,也证明小麦适期晚播高产的理论是正确的。
  晚播前提是适期,所谓适期即在传统的正常播期范围以内。如农谚说的“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寒露前后即为小麦适播期。在这个适播期可以推迟播种7~10天左右,叫适期晚播。其理由如下:
  一、从小麦种子发芽需要的温度来看
  小麦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为1~2度,最适宜的温度为15~20度,最高温度为30~35度。在10度以下萌发的种子,容易感染病害。15~20度的日平均气温出现的阶段,即为最佳播种期。但这个时间段在黄淮冬麦区,出现的时间是不一致的,以淮北地区为例,根据多年气象资料可知,气温稳定在15度以上20度以下时间为上为10月中旬后,也就是说适期晚播期时间为10月15~20日,不能晚于25日。其它地区同样由原播期向后延迟7~10天。
  也可根据气温推算出苗天数来决定适播期。根据小麦种子开始萌发前需要0度以积温50度,幼芽每伸长一厘米需积温10度,幼苗从地面露出2~3㎝高需要积温20度。播种至出苗天数=50+10×n+20/t(n代表播种深度,t代表日平均气温)。
  根据这个公式计算出苗天数,得数7(天)为适宜播期,5(天)为早播,9(天)以上为晚播。
  例如播种时日平均气连续为22度,50+10x4+20/22=5(天)显然是早播。如果气温降到16度,即50+10×4+20/16=6.8(天),此温度为适播温度。所以播种不能只看节气,要看当时气温,关注天气预报。节气一到,连续几天气居高不下,就不要播种。
  二、适期晚播有利培育壮苗
  种过小麦的人都深有体会,“麦无二旺”。据科学试验,小麦从播种至越冬,只要有570~650度的0度以上积温,就能使每棵麦苗产生分蘖3~4个,不会有过多分蘖发生,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生长健壮,能够壮苗越冬。年后返青迅速,肥水充足,小麦植株“后劲”大,两极分化快,无效分蘖少,穗数足,穗粒多,籽粒重,易形成高产。如果播种早气温高,积温总数大,分蘖多,加上土壤肥水充足,麦苗充分生长,达到旺苗越冬,个体与群体关系不协调,群体过大。在漫长冬季,由于旺长植株组织幼嫩,很容易受冻,出现叶片发黄或干枯,甚至死亡。年后脱肥,亩穗数不足穗少粒轻,不能形成高产。
  三、早播病虫发生重
  由于早播于在10月初,气温正高,正是麦蚜虫、麦蜘蛛、灰飞虱以及地下害虫,活动时期,这害虫一旦发生,通过它们传染小麦病毒病,黄花叶病,霜霉病,地下害虫咬食幼苗及根,造成缺苗断垄。如果晚播气温下降,病虫害的发生因温度降低而受到限制,发生也相应减轻,利于苗全苗壮。
  四、利于草害发生
  小麦播种后,土壤裸露,杂草在适宜高温下,根系生长迅速,可一周内形成植株。所以早播加重了杂草发生,对小麦冬前生长带来不利影响。晚播相应减少杂草的发生。
  总之,适期晚播是小麦增产的行之效措施。但要灵活掌握,根据当地气温变化而变化。要注意的是:在适宜播种期内适当推迟,不可理解为无条件地晚播,以免造成不必要损失。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扫一扫,看农民互联网拥民报道视频
  拥民肥,惠农心,农民互联网战略合作品牌。不吹牛,不夸大,庄稼会说实在话。同一地块,同一品种,同时播种,同样管理,田间对照是检验肥效的最好方式。拥民有机无机生物肥,是响应国家号召推出的生态环保、绿色健康的放心农资品牌,既有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氮磷钾大量无机元素,还增加有机质、中微量元素和活性菌。农民互联网通过县级工作站团队,布点对照示范,改良土壤、提高产量,提升品质,效果十分显著,已成为成千上万种植户的首选农资品牌。农民互联网拥民团队,不拉人头吃饭,不请所谓的专家忽悠团讲课促销,靠过硬的品质赢得广大种植户的口碑。农民互联网创始人、原河北农民报秘书长孟燕君,为拥民肥料代言。
点击查看原图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