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灌水杂志 >> 查看帖子

13071

查看

1

回复
主题:虎年说“虎” [收藏主题] 本贴被认定为精华  
文字虫 当前在线

934

主题

171

广播

3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七年级

用户积分:20001052 分
登录次数:592 次
注册时间:2015/1/31
最后登录:2024/4/27
文字虫 发表于:2022/1/27 16:37: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虎年说“虎”



       2022年,是农历壬寅年,俗称虎年。虎年,地支为“寅”, 说为“寅虎”。寅是十二生肖当中排名第三的动物。寅年,说说有关“虎”的事儿。


关于虎

   虎,通称“老虎”。哺乳动物,毛淡黄、棕黄或褐色,有黑色横纹,额头有像“王”字的斑纹。体态雄伟,毛色绮丽,性凶猛,力大。头大而圆。四肢强健,犬齿和爪极为锋利。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被誉为“山中之王”或“兽中之王”。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


      2016年调查显示,全球野生虎的数量为3890只,成为珍稀濒危物种。国际上和我国都确定虎为一级保护动物。

虎骨、血及内脏均可入药。


生肖来历

   以前,12生肖中有狮子,没有老虎。由于狮子太凶残,名声不好,主管封属相的玉皇大帝想把狮子除名,但是又必须补进一位镇管山林的动物。这时,玉帝想到殿前的虎卫士。

       天宫的虎卫士从前也只是一种不出名的动物。它从猫师傅那里学得抓、扑、咬、煎、冲、跃、折等十八般武艺后,成为山林中的勇士。凡是它较量的,不死即伤。从此,老虎雄霸山林。后来,玉帝听说老虎勇猛无比,便下旨传老虎上天。老虎上天之后,同玉帝的卫士较量,赢得胜利。从此,老虎便成了天宫的殿前卫士。

       谁知不久之后,地上的飞禽走兽见无人镇管,开始胡作非为起来,给人间造成了灾难。这事惊动了土地神,土地神连忙上报天庭,请玉帝派统勇天神镇住百兽。玉帝便派老虎下凡,老虎要求每胜一次,便给他记一功。玉帝只求人间安宁,当然满口答应老虎的要求。

   来了凡间,老虎了解到狮子、熊、马是当时最厉害的3种动物。它就专门向这3种动物挑战。老虎凭着勇猛和高超的武艺,连接击败了狮子、熊、马,其他恶兽闻风而逃,藏进了无人居住的森林荒野,人间欢声动地,感谢老虎为人世间立了大功。

   回到天上,玉帝因老虎连胜三物,便在它的前额刻下了三条横线。后来,人间又受到东海龟怪的骚扰,大地一片汪洋。虾兵蟹将作恶人间,老虎又来到凡间,咬死了龟怪。玉帝一高兴,又给老虎记一大功,在额头的3横之中又添了一竖。于是一个醒目的“王”字现在老虎前额。从此,老虎便为百兽之王,总管百兽。时至今天,虎额上也还可见到威风的“王”字。

   玉帝便除去狮子的属相头衔,补进了兽王虎。从此,虎成为了12属相之一。

   凌晨3~5时,即“寅时”。据古书载,这时候,老虎是最活跃、最凶猛、伤人最多。因此,寅时同虎搭配成“寅虎”“寅时”又称“虎时”。

虎的象征

       虎,在我国人民中,得到普遍崇拜,同时,也认为虎代表残酷和凶暴。

       虎表威严和权势。在我国,把虎作为“百兽之王”,看成是一种视秘而不可侵犯的动物。虎额头上花纹构成的“王”字,更显得异常威武,一派凛然不可侵犯的王者气度,使虎成为威严与权势的象征。

      历史上,我国许多民族,把虎作为图腾;劳动人民把虎视为喜爱的保护神,帝王的象征。

      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

   虎符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传达军事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一符剖为左右两半,右边留存于朝廷,左半交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保管,使用时两半相合,即为“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并且,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陕西博物馆等处都藏有虎符。

   民谚中就有这样的说法:“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虎的胡子谁敢摸?”“老虎未吃人,样子吓杀人”等等,都能够证明虎的威严。

       虎表勇敢和无畏。虎,历来被认为勇猛、坚强、无畏等。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勇敢的人说为虎将、虎臣、虎士、有虎势、虎气、虎劲、虎威,等等;把军队说为“虎狼之师”;把勇士说为“虎贲”,等等;把富有生气说为生龙活虎;把活跃的情形说为龙腾虎跃;把有能人说为卧虎藏龙;还有虎步、虎胆,等等。

       虎表祈福和避邪。在中国的传说中,人们相信虎是极其有力的动物,认为它们能驱除灾难。虎画、虎雕等被作为镇邪物,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魔因害怕而不敢进入。给儿童戴虎头帽、穿着虎头鞋、睡虎头枕,以趋吉避邪,保吉祥平安,等等。这些习俗已流传了几千年。

       虎表残酷和凶暴。同时,人们还把虎视为危险的境地、心地凶狠,等等。如虎穴、羊入虎群、虎口逃生、苛政猛于虎,虎狼、笑面虎、如狼似虎,养虎遗患,等等。

人们对老虎畏惧三分。一提到老虎就会脸色一变,一看到老虎,就可能吓得连魂都飞了。


虎的成语

      带虎字的成语有数百个,仅仅第一个字是虎的就有100多个。我们比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类。

    寓意威武形态的虎头虎脑虎背熊腰虎啸风生龙骧虎步龙腾虎跃龙吟虎啸如虎添翼生龙活虎将门虎子鹰扬虎视,等等。

     寓意凶猛残恶的两虎相斗饿虎扑食虎斗龙争虎视眈眈如狼似虎畏敌如虎猛虎出山饥鹰饿虎虎穴狼巢,等等。

      寓意强大能量的虎踞龙盘藏龙卧虎伏虎降龙捉虎擒蛟虎口拔牙虎口逃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初生牛犊不怕虎九牛二虎之力断蛟刺虎如虎得翼,等等。

      寓意看强实弱的虎头蛇尾虎落平阳,等等。

   

虎的传说

       在我国古籍中,有许多有关虎的脍炙人口的传说。

       老虎学艺。是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尽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样地走来走去,但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会上树。

       这是因为,在很早以前,虎什么本领都没有,只好拜猫为师,学习各种本领。热情的猫很快就教会了它纵、跳、蹿、扑等诸般技艺,但也发现了虎凶狠残暴的本性,就在传授的过程中留了一手。当虎觉得自己已将猫的本领完全学会之后,便一反常态,恩将仇报,竟然猛扑过来,要把猫一口吃掉。猫却不慌不忙,敏捷而灵巧地纵身爬上了树梢,免遭暗算。虎蹲在树下无计可施,便又央求猫把上树的方法传授给它。猫则不再上当,虎也就终于没有学会上树的本领。

       药王医虎。传说,药王孙思邈在去山中采药的路上突然被一只老虎拦住了,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他一无所措,只是恐惧地盯着老虎。奇怪的是这只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正相反,它张大着嘴蹲在地上,以一种忧伤的眼神注视着药王,似乎是在乞求什么,并不停地轻轻摆动着脑袋。

       药王被眼前如此的情景震惊了,他缓缓地接近眼前这头庞然大物,他看见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入了这头老虎的咽喉。善良的药王想要帮它,替它去除这块骨头,但他也担心,这家伙要是因为疼痛而突然闭嘴的话,自己的胳膊一定会被咬断。这时,他想起自己随身带着一条用来挑草药的长扁担,扁担上有一个铜环。为保护自己,他取下铜环,并将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将那大口撑开,将手从铜环中央穿过,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头并麻利地在伤口抹上药膏。当药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铜环后,老虎不住地点头,似乎是在答谢这位仁慈的医生。

       从那以后,铜环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采药的标志,所有的医生出门采药时都会带上它,用于显示他们都是药王的弟子。

       三人成虎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恭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我知道了。”

   街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街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往往会信以为真。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

       “坐山观虎斗”庄子旁观两虎相斗,待到小虎亡,大虎伤,再刺大虎,一举而获双虎。后来这个故事被孙子写进《孙子兵法》,“坐山观虎斗”成为中国兵法之一计。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文字虫 当前在线

934

主题

171

广播

3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七年级

用户积分:20001052 分
登录次数:592 次
注册时间:2015/1/31
最后登录:2024/4/27
文字虫 发表于:2022/2/9 6:38: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沙发 
谢谢编辑列精华!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