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灌水杂志 >> 查看帖子

1181

查看

0

回复
主题:年轻人为啥 不愿走亲戚了 [收藏主题]  
xinnongmin8899 当前离线

753

主题

371

广播

4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六年级

用户积分:11393 分
登录次数:1905 次
注册时间:2007/8/8
最后登录:2024/3/14
xinnongmin8899 发表于:2022/1/16 20:46:00   | 显示全部帖子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农历虎年春节即将来临。许多中老年父母发现,拜访亲戚竟然不在子女的新年计划中。

亲戚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27岁的刘芳和72岁的姥姥之间,聊天话题总是两条平行线:姥姥谈话的出场人物往往是二叔、表舅、表姨,而刘芳只能提起朋友、同事、同学。


刘芳说,姥姥原先一直生活在农村,房前屋后都是亲戚,没事串个门,有事吼一嗓子,三五个亲戚一下就跑来帮忙了。


刘芳工作前,回农村老家的频率稳定地保持在一年一次,工作后就变成了未知数,本就不熟悉的亲戚更加陌生了。姥姥总是埋怨她:“怎么连长辈都不认得,那以后你有事,找谁帮忙啊?”


有人把像刘芳这样的90后称为“无根一代”: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物质条件优渥、人情往来淡薄,亲戚关系逐渐弱化、朋友关系日渐增强。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曾对4016位年轻人做过调查。调查显示,超过80%的年轻人与父辈亲戚(如叔父、堂兄妹等)的联系频率为每年一到两次,21.6%的年轻人“基本不走动”。亲戚在大多数年轻人的印象中属于“最熟悉的陌生人”。

没有“隐私界限”让年轻人尴尬

亲戚对年轻人生活状况的了解一般仅限于一年中的几次见面,由于交流不多,一旦见面,亲戚并不会顾及年轻人所谓的“雷区”,经常发起“连问”:工资多少?有对象了吗?买房买车了吗?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让不少年轻人感到无奈和尴尬,更懒得走亲戚。


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天津的王涵(化名)是

一名34岁的自由职业者,老家在河南省某县城,只在过年或朋友结婚的时候才会回到老家。在王涵看来,老家的亲戚基本没有所谓的“隐私界限”,虽然不经常见面,但一见面就会问到一些敏感问题。“他们就是这么过来的,他们觉得问这些问题很正常。”王涵口中的“他们”指的是父母辈的亲戚。这些亲戚大多习惯了邻里乡亲之间的随意走动、随意聊天,而这些“随意”却会让部分年轻人感到不适应。王涵并不反对“走亲戚”,只是对亲戚的各种追问较为反感。

微信群成亲戚往来的主要途径

在52岁的贵州退休工人方志梅看来,小辈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要求他们和自己一样认识每个亲戚也比较难。“也许以后小孩就在外地安家,家族可能越来越小。”不过,她还是希望小辈“不能(和亲戚)断了联系,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儿”。


“亲戚始终是亲戚,不是非要成天待一块儿面对面的才叫亲戚。”老家吉林长春的80后教师郑宇如今定居南宁,他会有意识地和亲戚来往,比如路过北京、哈尔滨时上亲戚家拜访,也常在家庭群里发言。“来往确实是少了,但即便十几年没见面的亲戚有点啥事,我知道了就会搭把手。”


和郑宇一样,现在,网络聊天取代线下见面,成为年轻人与亲戚往来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实,中老年人与小辈的往来同样如此——刘芳姥姥的微信置顶几乎被各种名称的家庭群、亲戚群占领。


筛选式社交也是一部分人的亲戚互动准则。“排除让人不舒服的亲戚,留下言谈举止让人舒服的亲戚。”28岁的林川觉得,象征家族关系或亲戚关系的“根”顺其自然就好,“往上数100年,大家没准都是亲戚呢”。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一切皆有可能!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