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灌水杂志 >> 查看帖子

4913

查看

0

回复
主题:历史上衡水湖的开发利用 [收藏主题]  
文字虫 当前离线

924

主题

171

广播

3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七年级

用户积分:20001042 分
登录次数:592 次
注册时间:2015/1/31
最后登录:2024/3/19
文字虫 发表于:2022/1/8 6:08: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历史上衡水湖的开发利用


       河北省衡水市城区南、冀州区城区北有一个衡水湖,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75%在冀州境内,25%在桃城区。面积与蓄水规模在华北平原仅次于白洋淀。



湖的简况

       该湖远在4000多年前形成,相传,是大禹治水时,先在这里掘了第一锨土,而留下这一片大的洼地。距今(2021年)473 年的明嘉靖《冀州志》称为“冀衡大洼”,后“千顷洼”,1958年改名为“衡水湖”。

       该湖历史上给周边人民带来极大痛苦和灾难。遇旱,禾苗被干、碱而死;遇涝,庄稼被水淹没、泡毁。据《冀州开渠记》称:衡水湖周边之地,“无阡(作者注:田间小路)垄(作者注:田埂)畛(作者注:田间小路),而为耒(作者注:翻土农具)镈(作者注:锄一类的农具)所不加者盖十余万亩也。”《冀县志》载“方四十里,斥卤弥望,地不生毛”。有民谣说:“千顷穷洼久时间,三大祸害藏里边,一碱二洼三涝旱,祖祖辈辈受熬煎。”

       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对该湖的开发利用。

       目前,它是河北省东南部新兴的湿地保护区和旅游景区。2000年7月,被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批准为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2003年,被评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被评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是华北地区唯一的水利风景区,可与世界水利遗产都江堰齐名。

古代利用

       据作者掌握的文字资料得知,从距今(2021年)1500多年前的隋朝开始,至清朝时,对该湖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开挖、建立了“两渠一陂(作者注:池塘)一闸”,用以灌溉、治碱、排涝。

       赵煚渠。“赵煚,隋朝(581~~618年)人,为冀州刺史。”他为了减轻和消除衡水湖区域广袤田地中的盐碱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特组织设计并修建了数条泄碱渠道,其中的主干渠道,在城东二里,被取名“赵煚渠”,引水灌溉农田、排压盐碱。

       葛荣陂。“葛荣者,北魏(386~~534年)人。围攻信都(作者注:今冀州),久不下。于州西南二十里,筑陂以灌城。而陂遂以人传矣”。

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冀州刺史李兴,“赵煚”水注入“葛荣陂”,让人们灌溉农田。  

       三孔闸。清乾隆(1736~~1795年间)直隶总督方敏恪(观承),曾将该湖“导使入滏(作者注:滏阳河),立闸以为闭纵”“建石闸三孔,宣泄得利”,使这片荒地变成沃田。

       吴公渠。清朝光绪十年(1866年),吴汝纶任冀州知州时,开辟了宽七丈、深丈余,长60余里的水渠,并建桥8座、涵洞8座,“泄积水于滏”,使“两岸斥鹵之地,变为膏腴者且十万亩”。后人称此渠为“吴公渠”。

现代利用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大大加快了对该湖的开发利用,且开发利用的范围、项目越来越多。

       建立农场1948年,冀南行署为了开发利用“千顷洼”,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之一、华北地区第一个国营农场“冀衡农场”。最初,配置了4台12马力的“福特"拖拉机,两辆大车和80只羊。后逐渐增加到拖拉机17台,联合收割机4台及30多台配套机械。垦荒地最多时达到3.6万亩。

       1949年1月,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在此举办了全国第二期(作者注:第一期1947年也在冀州举办)拖拉机驾驶员训练班,参加这期训练班的学员72名,他们来自太行、石家庄、冀鲁豫等地区以及部队、荣军学校等单位。美国国际友人韩丁由“北方大学"自愿来冀县担任第二期训练班的教员与教练。

       该农场经常为周围农民提供拖拉机耕地、农作物良种、农业机械化演示宣传等。《人民日报》曾发表该农场机械收割小麦的报道。

         修堤挖湖。1958年,石家庄地区衡水县(今衡水市),大胆决定并全力组织了改造“千顷洼”,兴建“衡水湖”。

       1958年春,组织了衡水县“冀、枣、武、衡”(冀县、枣强、武邑、衡水)原4个县的7.5万名劳动力,齐聚“千顷洼”,开始了修湖工程。经过35天的奋勇苦战,在“千顷洼”东部,筑起109华里长的堤坝,1个能够蓄水3亿立方米的衡水湖建成了。它是河北省东南部最大的一个人造湖。至此,“千顷洼”改名为“衡水湖”。

       1959年2月12日起,衡水县又组织14个公社(作者注:今乡镇)12万人的开渠大军,苦干40天,在衡水湖东岸,开挖了174.6华里长的3条干渠和5000多华里长的289条支渠。这些配套工程,使衡水湖东岸14个公社的100万亩土地得以灌溉,确保了当年小麦大丰收。

       1959年8月3日至9月3日,衡水县组织13个公社的近万人,完成5.64万立方米土方的围堤加固工程,确保引滏阳河水入衡水湖,发展灌溉,并在湖中养鱼、鸭、鹅,种藕、芦苇等。使昔日千年的“害洼”,变害为宝,造福于民,让衡水湖周边成为鱼米之乡。

       1974年,衡水地区又组织冀、枣、武、衡四县人民重修东洼。

       冀县分别于1958年、1972年、1977年组织开展了湖内筑西围堤、东堤和挖西洼(库)、东洼(库)。

       1975~~1976年,相继修建滏阳新河深槽西羡节制闸、滏东排河东羡节制闸和五开节制闸(位于桃城区五开河村北),并扩建冀码渠。初步形成衡水湖引蓄水枢纽工程,使滏东排河和滏阳新河来水均能顺利引入衡水湖。

       1977年2月,为增强地上蓄水抗旱能力,将千顷洼西洼扩建为水库。

       挖渠建站。冀州为了利用衡水湖水,一是挖渠,二是建扬水站,用以灌溉农田。

       先后挖了冀码渠,长度16.20公里;冀南渠,全长23公里;冀枣渠,全长14公里;冀吕渠,全长23公里;冀午渠,12.40公里;卫千引水渠,全长73.83公里(其中冀州段12.40公里)。

       1959年,建了南关引水闸和6座电力扬水站,后建了县办南关电动扬水站;魏家屯、徐家庄、城关、新庄等公社一个流量以上固定扬水站;南尉迟电动扬水站,等等。

       发展养种。该湖水面宽阔,水源充足,水量丰沛,是天然捕捞和淡水养殖、种植的很好场所。

       湖区水产品有鱼、鳖、虾、蟹等,人工养殖鱼类有7科17个品种。

       淡水养殖,1988年,栏网养鱼面积1500亩,湖中围土养鱼200亩,坑塘养鱼面积2500亩,养鸭3万余只。仅渔业捕捞量1988年就达1501吨,相当于1980年全县捕捞量43吨的35倍。而1952年仅仅25吨。

       养鸭业,2006年鸭存栏41100只。养鹅业,2006年鹅存栏量2000只。

       种植业,1988年种植芦7000亩,总产值300万元。 2010年,种植莲藕面积达3000亩。

       【资料来源于1959年《建设日报》和冀州志史书、作者记忆。】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