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灌水杂志 >> 查看帖子

24178

查看

0

回复
主题:冀州端午节习俗的为什么 [收藏主题]  
文字虫 当前离线

933

主题

171

广播

3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七年级

用户积分:20001051 分
登录次数:592 次
注册时间:2015/1/31
最后登录:2024/4/25
文字虫 发表于:2021/6/13 6:10: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冀州端午节习俗的为什么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端午节又称端五节、端阳节、五月节、重五节、诗人节等。冀州人俗称为“五月单五”。

点击查看原图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古老节日,早在2200多年前的先秦时,就已经定为节日。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决定,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端午当日放假1天。[

端午节,具有丰富的文化传说和文化活动,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端午节,冀州人有一些薪火相传的习俗,有的与其他地方相同,有的冀州独有。本文对于冀州端午节习俗的缘由予以解说。

       ----为什么吃粽子在端午节,冀州人与全国各地一样,一定要吃粽子。以前,在端午节前,家家户户都外出找芦苇叶子、准备米、糖、枣等粽子馅。端午节前一天或这天,用芦苇叶包馅,用彩线捆扎好,蒸做粽子。现在,人们大都是去购买。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流传最广泛的是因为凭吊屈原投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习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为什么吃鸡蛋?在端午节,冀州人习惯于吃煮的鸡蛋和咸鸡蛋。一是,人们无论穷富,都要吃个煮鸡蛋;二是,把春节后腌制的鸡蛋,开封始吃。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鸡蛋呢?目的是图吉祥。一“五月单五” 吃(鸡)蛋,单(谐音)字成双喜相逢,能交好运;二鸡蛋是圆的,吃鸡蛋为的是在节日里祈盼事事圆满;三鸡的谐音是“挤”,蛋的意思是“坏事”。吃鸡蛋为的是在节日里祈愿生活中挤掉“坏事”,好事连连。吃咸鸡蛋,是因为开春后腌制的鸡蛋,经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已经腌制好,鸡蛋黄冒了油,正好可以开封吃了。

         ----为什么挂艾叶、松、柏枝?俗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冀州人习惯于在大门口挂或插艾草、艾叶,找不到艾草、艾叶,用松、柏树枝替代。因为,冀州艾草和松、柏树比较少,所以,人们在端午节前一两天就去找艾草和松柏树枝,以备端午节挂用。这天一大早,把艾草、艾叶、松、柏树枝绑成一束,然后挂或插在大门两旁。

        端午节为什么要艾草、艾叶、松柏树枝呢?人们认为,艾和松、柏树具有驱瘟、避邪作用,挂或插上,能够保平安。

       ----为什么戴艾叶、系百岁锁?200多年前的清乾隆版《冀州志》载:端午节“男女戴艾叶于项耳,曰去疾。童幼系百岁锁于项腕,曰蛇虫不螫。”这里已经把戴艾叶、系百岁锁的原因说清楚了,为的是保健康。

现在,这一习俗已经基本消失。

        -----为什么贴门神画?清乾隆版《冀州志》载:端午节“是日,户户贴门神”。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端午节贴门神,当然是为了避邪而保佑全家平安和顺了。

        现在,这一习俗已经消失了。

   在端午节,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开展龙舟竞渡很普遍、很成风气。冀州因为没江少河,没有这一习俗。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