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灌水杂志 >> 查看帖子

3278

查看

0

回复
主题:冀州历史上 坐落在乡村的两座书院 [收藏主题]  
文字虫 当前离线

931

主题

171

广播

3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七年级

用户积分:20001049 分
登录次数:592 次
注册时间:2015/1/31
最后登录:2024/4/18
文字虫 发表于:2021/5/26 4:36: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冀州历史上

坐落在乡村的两座书院



       书院,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玄宗712~~755时期,发展于宋代960~~1279),取消于清光绪时期(1875~~1908)的“改书院,办学堂”。

   它有别于官学的教育系统,是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一般由民间富室、学者自行筹款,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公元前201年建县,不但具有悠久历史,而且,居民“好儒学”(《隋史》),教育“冠他“为畿辅冠”(康熙《冀州志》《教育辞典》)。距今500年前就开始兴办书院,其中,两座书院坐落在乡村。

       西野庄头村“滏阳书院在清朝初期,位于城西北35里的今门家庄乡西野庄头村,村民张际隆、张存义父子,先后捐田30余亩,在本村建立了一座书院。因为,地处滏阳河畔,故取名“滏阳书院”。

       100多年内,张际隆、张存义、张承绪等5代人先后担任书院山长。

   清朝初期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颜元(1635~~1704),曾经到“滏阳书院”讲学。《颜习斋年谱》载:“康熙辛未,先生出游,至野庄头”。从中足见,“滏阳书院”当时之显赫声望、地位。

   该书院“教族人子姓多成名”。乾隆三十年(1765年),冀州知州吴克明,亲率众人,为张家挂匾,上题“孝友双辉”,予以嘉奖。

        嘉庆十一年(1806年),有无赖“谋夺书院田租”,知州孔传金,主持正义,判罚无赖。第5任山长张承绪又捐田10余亩,以示感动。他被1929年版《冀县志》列为“好义五人”之一。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齐官屯村“养正书院”魏屯镇齐官屯村位于城东北20里处。明朝时建有一座书院,名养正书院”。

   简况。书院位居村北部,民国后,村民习惯称谓“北校”。

   书院名称,源自《易经》蒙卦之“蒙以养正”。意:“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把书院办成“培养浩然正气”的地方。

   民国版《枣强县志》载(作者注:该村曾经属枣强县辖)“养正书院,创自明时”。创建时间,距今(2021年)至少有500年。1906年,清明令“改书院,办学堂”,“养正书院”改为国民学堂,至少存在了400年。

    书院侧(东邻),是“崇兴寺”,符合我国古代右庙”的规制,又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建筑规则

    制度。书院属于“籍一乡之力,置田产,开馆延师”,即以民间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制定有一些制度。1.本村学童,“人无贫穷”,均可入学。2.初入学者,必须带“挚敬”,即钱物给老师;端午、中秋、春节要给老师“节敬”。钱物数量,不计多少,为的是让孩子们“修礼貌也”。钱物归书院大部,老师获小部分。3.本村人的他村亲友的学童,除前2项外,与本村学童不同的是,要“酌送束金”,即交学费。4.3项收入,“积有余”,用以“重修馆舍”。5.书院目的:蒙以养正”“涵养其天性”“启迪学者”“修有造之才”“为有德之士”。

       古碑。2015年3月24日晚,发现一块巨大石碑上面“养正书院”四个字清晰可见实了历史

   该“清光绪二年七月吉日,即建立于1876年7月,距今(2021年)已经145 年。高约160厘米,宽50厘米,厚20厘米。碑头上两只凤凰栩栩如生,围绕着“养正书院”四个字飞舞,碑体四周均有精美的人物画像。书院司事人”的落款碑文大都已模糊不清难辨认。

点击查看原图

   据碑文载:此养正书院增置田亩记”。碑文该村人“武清县儒学训导齐继坡(作者注:优贡)撰文;杨朝栋(作者注:庠生)书丹;庠生齐宗澣(作者注:庠生))篆额。

   碑正面,有“增置田亩”因由:书院“前明以来,设有养正书院”。现“房舍倾颓”,老师带学童借房上课;“仅有地十八亩”“不足供师资”,故,“书院司事人胡元吉、刘东魁等18人,购地12余亩,“合之从前所置共三十”,实现“使髫龄之子,尽范之以正学”。

   “碑阴”,刊载“田亩散布何方”,以“防侵削也”。

   重教该村历史上始终重视教育。这次捐资助学18人涵盖村中8个姓氏,姓不少。

    民国版《枣强县志》载,此前20年的咸丰六年1856年),齐福魁、齐彰言等就曾经捐款置地10余亩

   该村历史上不足800人,就培养出了一位优贡(作者注:《辞海》释,生员之一。清制,每3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5名庠生。这优贡是齐继坡,字式坪。钦加同知衔,辛酉(作者注:清咸丰年末,即1861年)科优贡。廂白旗的汉学教官。武清县儒学训导。《枣强县志》有载。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