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农网社区 >> 社区发布 >> 查看帖子

1742

查看

0

回复
主题:主流媒体该怎么取微信标题? [收藏主题]  
admin 当前离线

3734

主题

360

广播

34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管理员

用户积分:2127005 分
登录次数:8668 次
注册时间:2007/3/30
最后登录:2024/4/16
admin 发表于:2018/10/23 11:08: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点击查看原图

2015年以来,关于微信公号红利期结束、淘汰期已至的论调不绝于耳,公号文章打开率和粉丝活跃度双双下降在这一大环境下,2016年7月才正式改版上线的新华社微信公号逆势发力,仅用一年多时间,粉丝数从100万激增到1500万,日阅读量接近500万,培养出众多铁杆粉丝,其原因在于编辑团队紧跟新闻热点、及时发声、持续创新文风以及跟用户积极互动。


找到“准确”和“吸引力”之间的平衡点


用户对一篇稿件的第一印象只有标题和封面图,因此标题决定微信稿件的一次传播,而内容决定稿件的二次乃至多次传播。


逢“通稿”必改标题

“权威发布”和“受权发布”一直是新华社的职责所在,新华社通稿也一直是新华社微信公号的重要内容来源。而新华社通稿一向以严肃准确著称,越是重大新闻,从标题到正文就越是“绝笔”——改一个字都很难。但在“短平快”的微信平台上,传统的“新华体”标题并不具有吸引力,不经过加工基本没有传播力。因此,编辑团队取标题,很多时候都是在寻找“准确”和“吸引力”之间的平衡点。一旦找到,通稿也能成为“几十万加”的“爆款”!


举例来说,《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是典型的新华社通稿标题,原题放在党报党刊绝对是镇版之作,但在微信平台上可能就无人问津了。我们将其改为《198名省部级干部集中研讨4天,释放了哪些信号?》,将文中的一个细节提炼出来,并设置悬念,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准确”优先于“吸引力”

在新媒体时代,标题在不脱离、夸大事实的情况下,重点突出口语化、可传播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准确”一定是优先于“吸引力”。好的标题确实出彩,但不准确的标题会损害媒体公信力,得不偿失。


例如,去年7月31日,不少媒体报道《普京要求755名美驻俄外交官月内离境》,一些媒体还使用了“驱逐”等字眼。但事实上,“普京要求755名美驻俄外交官月内离境”,只是说裁减755名工作人员。现实情况是这755名美驻俄外交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俄罗斯籍雇员,也就是本国人,并不存在“驱逐”等说法。


新华社微信公号使用的标题《俄罗斯开始报复了!普京:美驻俄外交机构人员应裁减755人》,既表明了普京对美国作出的回应,又准确地使用了裁减等用语。


审发流程是红线

目前,各媒体机构的新媒体部门普遍存在人手不足、高强度劳动的现象,这也为发稿安全埋下了隐患。因此,一套严格、可操作性强的审发流程,是一切规范化运营的保障。


新华社微信供稿发稿必须由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副总编)终审,且发稿前进行校对;文章有严格的选取范围。例如,在重大时政报道中,必须选取社内成品稿件和相关配图;编辑对任何来源的微信稿件都经手必核,在注重时效的同时,保证内容的真实性。


好的标题是同用户的交流


很多人知道并熟悉新华社微信公号是从“刚刚体”开始的,准确地说,始于《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这篇9个字的标题、45字的内容,创下了新华社微信乃至微信公号范围内的一系列纪录:阅读量增速最快——10分钟内阅读量突破10万次;阅读量最高——788万阅读量;点赞量最高——15万次点赞;评论量最高——6.7万条评论;分享量最高——46万次分享……


这篇稿件的走红有很多因素,但一开始主要靠的就是这一非常口语化的标题,你脱口而出的话往往就是最好的标题。


当然,要做到同用户交流,除了有态度还要有方法。新华社微信公号编辑都是“网瘾少年”,对网络流行语言的熟练运用自然不在话下;其次,不论工作还是休息期间,编辑们都会随时展开即兴相声式的头脑风暴,许多脑洞清奇的回复语句就是在这些时候诞生的。


当然,也不能“一招鲜吃遍天”。再好的传播形式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刚刚体”流行后,也有一些声音认为它已经被过度使用,还有声音认为它已经成为标题党的一种。对此,我们一方面降低了它的使用频率,一方面再进行创新,以待拿出更好的形式回馈用户。


坚持格调,做微信公号界的一股清流


有观点认为,做新媒体,无非就是卖个萌,用点网络语言,做一些图文混排,加一点视频……诚然,以上这些在形式上已经成为新媒体的标配,但新华社微信公号的“新”更多体现在精神内核上。比如对新闻专业性的坚持,对人文关怀的坚守,这在标题的制作上也有体现。


从分类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二十四节气为由头,每逢节气都能拿出一篇优美性、实用性、情感性兼备的文章,如《今日夏至|最长白昼过后,想你的夜会越来越长》《今又重阳:天色渐凉各一方,来日重逢别无恙》《今日大雪|愿我心中暖,驱走你冬寒》。


2.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由头,推出纪念性文章,提醒用户关注“历史上的今天”的同时,用文艺的笔墨和标题去感染用户,如关注“九一八”的稿件《86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汶川地震纪念日推出的《一转眼,整整9年过去了……》,国家公祭日推出的《南京大屠杀为什么和你有关系!》。


3.在全民高度关注某一事件时,将编辑部的态度、情绪融入到标题中,和用户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刚刚,南海非法仲裁结果出来了,中国的态度在这里》《有一种坚持叫郎平,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4.放眼世界,结合新闻事件凸显人文关怀。例如从中东乱局的角度入手,搜集新华社稿里优质的图片和视频,再用简洁的文字作为逻辑线,将这些“珍珠”串起,集成文章,像《他们的死,被世界遗忘了》《黑暗占据了他们的眼睛,他们在苦苦寻找光明》。再比如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纪念日发出的,歌颂舍己救人精神的《记住这艘船,记住人类永恒的美德》。


综上,在舆论阵地愈发多样、舆论环境愈发复杂的当下,传统媒体,尤其是央媒要在新平台掌握最大话语权,就要使用新形态的“新华体”去传播权威有力的声音。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