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美文共赏 >> 查看帖子

1806

查看

0

回复
主题:讲好冀州故事 [收藏主题]  
文字虫 当前离线

931

主题

171

广播

3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七年级

用户积分:20001049 分
登录次数:592 次
注册时间:2015/1/31
最后登录:2024/4/16
文字虫 发表于:2017/3/14 6:00: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讲好冀州故事”

   ——读辛向党《随笔集》有感

               

             张锡杰





     辛向党的《随笔集》,我是作为历史来读的。放在床头,有暇时就翻两页,想一想,有时还回头再看看。这样以来,时间就拉长了,所以读后感今天才写出来。魏英俊先生称赞该书“信手拈来,笔随心动,文由感出”,是说到了点子上。辛向党自己说:“我写的,有见的、听的、想的,有冀州历史和当今,有民俗,有村庄探访,有个人经历情感,等等”。辛向党长期在史志办公室工作,编撰地方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宝贵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随笔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散文随笔,而是积累了历史智慧的檄文。

    历史是一面镜子。重温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镜鉴、不重复过去的错误。辛向党在2004年退居二线后,秉承“记史忆昔,启迪后人”的初心,记史、忆昔、说今、谈思,随思随写,笔耕不辍,写了大量的文稿。收入本书的175篇文章,有散文随笔,有报道写真,有亲身亲历,有所见所思,见解独到,真实感人,具有广泛的知识性和可读性,读后深受启发教育。比如第一部分《记史忆昔》收入的30篇“记史”的文章,从1958年的“大跃进”、“三年经济困难”,到文化革命中的“红卫兵”、“大串联”、“革委会”、“农业学大寨”、“乡镇企业”,再到改革开放实行联产承包的“大包干”责任制,还有前几年河北三年大变样的“城镇拆迁”,时间跨度60年,所写内容许多是涉及敏感问题的话题,有些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交出的“学费”。一般作者不愿去碰这些敏感问题,因为分寸把握不好往往会捅娄子的。而辛向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大量史料和亲身经历为依据,客观地叙述,深入地探寻,科学地总结,写出了一篇篇凝聚历史智慧的好文章,为我们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坚持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了自信和信心。

    史志还是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是激励后代继承先辈传统、奋发进取的宝贵财富。新中国建立已68年,不仅开国的老一辈革命家都已逝去了,就连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同志,也大都退休和退二线了。如何记住历史上的名人和英雄,传承祖先和弘扬老一辈的传统美德,是面临我们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笔集》用大量篇章(近50篇)记述了冀州历史上的神话传说、文人墨客和当代的英雄模范人物。从传说“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到“竹林七贤”中的冀州刺史山涛;从冀州历史上的几位廉吏,到冀州历史上的美德女性;从冀州籍的红军战士李新民和乔同庄,到冀州最早的中共党员石世珍和第一个党支部“六师”党支部;从曾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西沙疙瘩村支书郁洛善,到冀州最早的“女劳模”刘翠苗,等等,辛向党用朴实而简略的语言,娓娓道来,大跨度地展现了冀州籍的立体人物画廊。这些人物虽然所处历史时代、历史时期不同,个人作为和对社会的贡献不同,但在他们身上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着人类的真善美。每个人物都是一篇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好教材。

    我与辛向党是同龄人,相识于上世纪60年代。《随笔集》有一篇《忆“土记者”》,记述的是1968年一批农村有志青年,在毛泽东“不应当少数人关门办报,要群众办报”的指示鼓舞下,拿起笔来向报社电台投稿的事。他当时是名声很大的“冀红农”的骨干,我是“肖张小评论组”的主要执笔人,一起参加地区通讯报道会,一起进报社通讯员学习班,相同的志向和爱好使我们成了情投意合的好友。并且,50年了,我们“友谊的小船”一直没翻。所以,对他送我的书我格外看重。我觉得,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指示,就要像辛向党那样首先讲好冀州故事,传播冀州好声音,为社会增加正能量如果每个县、每个市、每个省乃至每个部门单位,都能讲好自己本地本单位的故事,那么,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不就真正落到实处了吗?!这既是《随笔集》的现实意义,也是我推荐该书的缘由。




( 张锡杰,退休干部。中央办公厅研究室原副主任)


                                          2017.3.12.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