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农网社区 >> 校园茶座 >> 查看帖子

2149

查看

7

回复
主题:北京中关村二小:涉事学生不足以构成“校园欺凌” [收藏主题] 转到:  
nongmin123 当前离线

271

主题

22

广播

1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二年级

用户积分:1169 分
登录次数:425 次
注册时间:2007/12/5
最后登录:2024/4/3
nongmin123 发表于:2016/12/13 8:40:00   | 显示全部帖子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原标题:北京中关村二小:涉事学生不足以构成“校园欺凌”




[url=]1[url=]7



  近期我校发生的学生受伤害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该事件的发生,我们深深自责;对该事件给学生及家长带来的伤害,我们深表歉意。经过学校认真核查,现将截至目前的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事件发生的基本经过

  学校在调查该事件的过程中,调取了事发前后楼道内监控录像(厕所内没有监控)。监控显示:2016年11月24日上午10时03分10秒,明明(化名,即受到伤害的同学)从教室出来进入厕所。03分17秒至18秒,军军(化名)同学和亮亮(化名)同学从操场进楼后相继进入厕所,03分47秒至48秒,军军和亮亮一前一后跑出了厕所回到教室。04分22秒,明明从厕所出来回到教室,在楼道里边走边用袖子擦着额头。整个过程,明明在厕所里的时间为1分12秒,亮亮和军军在厕所里待了30秒,明明是在其他两人离开厕所后34秒走出厕所的。

  明明在事后的11月25日至12月1日均按时到校上课,12月2日经明明父亲请病假后未再到校。

  学校在调查中,得到当事学生的如下描述:

  明明说:当时他站在厕所的一个隔间里面,亮亮进厕所后看见他,就从隔壁的隔间拿起垃圾筐扔了一下,正好扣在自己的头上。之后,他在厕所的洗手池洗了洗,就出来了。

  亮亮说:他和军军去厕所,看到明明在上厕所,就想逗逗他,把一个垃圾筐从隔壁扔进了明明所在的隔间里面,看都没看,就跑出去了。

  军军说:自己只是开玩笑说要打开门看看,并没有实际开门,也没有参与扔垃圾筐的事,但是乐来着,自己事后也觉得亮亮做得有些过分。

  二、事件发生后学校所做的工作

  事件发生后,学校一直在做相关家长工作。调解过程中,明明的家长坚持要求学校认定亮亮、军军的行为是校园欺凌行为并记录在案,且书面提出四项诉求(以下为原文):

  1.将施暴者亮亮、军军的行为定性,通报批评并记录在案,采取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

  2.保护明明在校期间的身心安全,不因受害者身份遭到二度伤害。

  3.要求亮亮、军军家长进行诚恳的书面道歉,在校领导面前、三个孩子均在场的情况下宣读道歉书,保证这两个孩子不再对我们进行霸凌侵害,拒绝口头和敷衍的态度。

  4.明明因此事已经造成心理创伤,需要进行专业的儿童心理干预,军军、亮亮家长需承担此部分治疗费用的权利。

  为此,学校与三位同学的家长就上述诉求反复进行沟通,亮亮和妈妈向明明及其父母当面致歉,军军的家长也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了教育,但亮亮和军军的家长不认可此事是校园欺凌行为,更不是施暴行为,故始终未能达成共识。

  经学校多方调查、了解,明明和亮亮、军军属于正常的同学关系,课上、课下互动交往正常,有互相起外号现象,但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我们认为,上述偶发事件尚不足以认定亮亮和军军的行为已经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

  在明明请假期间,班主任老师每天询问孩子情况,并告知学习进度及记事。老师和校领导多次提出到明明家看望孩子并与家长沟通,但均被家长以各种原由推托。

  从事件发生至今,学校一直在积极努力做工作。相关负责人员和老师全程参与了调查、调解和学生教育引导等工作。

  通过此事件,我们将汲取教训,以此为鉴,本着认真理性、客观公正的原则,妥善处理,同时严格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开展心理辅导,组织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同伴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让每一位孩子在我们的校园里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中关村第二小学

  2016年12月13日


 分享到
 植根田间,相知冷暖!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nongmin123 当前离线

271

主题

22

广播

1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二年级

用户积分:1169 分
登录次数:425 次
注册时间:2007/12/5
最后登录:2024/4/3
nongmin123 发表于:2016/12/13 8:43:00   | 显示全部帖子 查看该作者主题 沙发 

(原标题:新华社调查北京“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

  • 涉事孩子家长来到学校交涉

    点击查看原图


家长:儿子遭同学欺凌,被装有厕纸尿液的垃圾筐扣头

   校方:安排家长下周约谈,客观公正处理家长间的诉求

   北京市教委:将从一切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出发妥善处理


   近日,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一位家长在网上发文称,孩子遭到同学的欺凌,事后出现失眠、恐惧等急性应激反应,质疑校方处理不当。此事经互联网传播发酵,引发公众强烈关注。对此,新华社记者多方联系涉事相关方,关注“反校园欺凌”难题。


  母亲:母子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


   8日晚,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开始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流传。

   撰文者自称是北京中关村二小四年级某10岁男孩的妈妈。据她说,11月某日,孩子在学校被两名同班同学欺凌,同学将有厕纸、尿液的垃圾筐扣到孩子头上并嘲笑。事发后,孩子哭着自我清理,却未向老师报告;回到家说起此事时“抖成一团”“嚎啕大哭”,并出现失眠、厌食、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后被医生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文中指出,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就被同学“骂侮辱性外号”。

   这位母亲还写道,她向学校及海淀区教委反映此事,恶作剧的两个孩子供认不讳。但一名孩子的家长觉得“就是孩子淘气”,拒绝道歉。老师定性此事为“就是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并让她放弃“处理惩戒施暴的孩子、让施暴者的家长道歉”等四点诉求。

   这位母亲还表示,在与校领导、班主任等老师的面谈中,一位校领导对其“态度粗暴”,认为“孩子在学校受伤就该学校管,家长不可以有意见”。“我们明明是受害者,只要求学校处理和道歉,为什么要被如此对待?”她说。

   此后,网上逐渐出现不同声音,“中关村二小其他学生家长”等爆料,称发帖的“被欺凌”学生家长“夸大事实、借题发挥”。对此,“被欺凌”学生的家长11日在微信公众平台发文称:“有些明显是捏造事实甚至人身攻击的,明显地并不关心这件事本身,只是一味攻击母亲攻击孩子。”

   部分网友表示,根据单方面的叙述,目前无法确认真相。网友“芭芭拉”说:“理解一名母亲保护自己孩子的心,也希望事情能很好地解决,而不是升级为一场网络大战,进而演变为对某一个群体的攻击。”


  学校: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


   事发后,新华社记者联系涉事的双方家长。“被欺凌”学生的父亲10日表示,事件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孩子情绪尚不稳定,仍未返校上课,“我们现在需要更多时间去专心陪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面对孩子,带他走出困境。”

   而截至发稿时,涉嫌欺负同学的学生家长尚未回复记者的采访请求。

   10日中关村二小发表声明称:“从事发到现在,学校一直在积极努力协调,客观、公正地处理几方家长间的相关诉求和矛盾纠纷。本着保护好每一位未成年孩子的合法权益,学校还将做持续努力,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学校还表示,“针对近期网络上出现的关于我校以及相关事件的不实言论,将保留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学生及学校声誉,并追究相关主体责任的权利”,并呼吁“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角度出发,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

   “被欺凌”学生家长11日表示,“校方所说的不实之处可以明确指出哪里不实,我来面对。”此外,他说,校方已安排家长于下周进行约谈,“我们已经同意谈,在约谈之前不再接受记者采访”。

   北京市教委负责人1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家长所盼望的,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首都教育系统将从一切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出发的角度,高度重视,主动工作。发现问题,严肃对待,妥善处理。”北京市教委同时呼吁,关注事件中每一个孩子的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的疏导。每一位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成年人,教育好身边的孩子,不做有害他人的事情。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建议,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尽的责任,平时应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品格;发生校园欺凌后,受欺孩子家长应平衡维权和止损,施暴孩子家长应避免放纵和过度责罚;学校应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积极应对,及时对双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 综合新华社、央广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nongmin123 当前离线

271

主题

22

广播

1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二年级

用户积分:1169 分
登录次数:425 次
注册时间:2007/12/5
最后登录:2024/4/3
nongmin123 发表于:2016/12/13 8:43:00   | 显示全部帖子 查看该作者主题 藤椅 
熊丙奇:义务教育辍学率为何回潮  任何孩子的监护人都有义务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对不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监护人,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



  “这个事情的发生令人痛心,作为校长我很内疚,请求辞去校长职务,但我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落后地区的家庭教育。”12月10日,湖南省会同县第三中学校长黎菊发说。会同县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唐某某涉嫌强奸少女案案发后,警方查明其中3名被组织卖淫的女生是会同县第三中学的辍学学生。(澎湃新闻网12月11日)

  这起事件和前不久的童工现象一样,涉及学生辍学问题。任何孩子的监护人都有义务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对不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监护人,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可是,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出现义务教育辍学率的回潮现象。

  出现这种倒退,与几方面因素有关:

  一是我国不再把义务教育辍学率作为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地方政府部门对辍学问题不再高度重视,不再像以前那样通过教育、法律途径,要求监护人把孩子送回学校。

  二是不发达地区学校的升学导向更明确,与之对应,学校对成绩不好的学生经常采取边缘化、放任的态度。这种功利的办学导向,让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看不到读书的希望,因此不想继续上学。

  三是撤点并校、父母到外地务工,加剧了乡村孩子的流动,而流动也给学校提供了推卸孩子辍学责任的借口——如果孩子不来上学,教育部门、学校会以为他们到其他地方上学了,也许这些孩子并没有到其他学校入学。

  国家不能再漠视辍学率回潮的现实,必须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的强制性,要求政府部门消除任何形式的辍学现象。

(中国青年报)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nongmin123 当前离线

271

主题

22

广播

1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二年级

用户积分:1169 分
登录次数:425 次
注册时间:2007/12/5
最后登录:2024/4/3
nongmin123 发表于:2016/12/13 8:44:00   | 显示全部帖子 查看该作者主题 板凳 
校园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当我们在家中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经常说“都是你的”“宝宝就是对的”,遂其心愿、妥协让步时,我们必须料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孩子可能在校园霸凌事件中扮演邪恶的角色。



  在大学任教六年以来,每年都给大一新生上课。第一堂课,总免不了讲些题外话,说说应当注意的入学适应问题。我通常是拿中小学作为对比的。

  从小学到大学,哪一个阶段发生的打架斗殴事件最多?肯定不是大学。但是,面和心不和的情况,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客观存在。因而,室友之间可能发生锤击、鸩杀的犯罪行为,闺蜜之间会因为争名夺利而“暗黑破坏”。相比之下,小学生的打架斗殴只能算是“打闹”。

  不过,最近一些地方发生的中小学生霸凌事件,让我对自己每年都跟学生唠叨的碎语,有了一点新的反思:它们真的只是“过分的玩笑”吗?

  人们的习惯性思维时刻助长着这种恶劣局面:要么笃定地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来否定小孩子纯正向善之言行,甚至暗笑他们的“迂”;要么就是一厢情愿地以“浪子回头金不换”“周处除三害”的掌故来为“小霸王”们开脱,甚至为其某些蔑视公序良俗的举动站台、张目。

  现代化历史进程同步开启了人类心态的年轻化。人们告别尚古非今的前喻文化传统,满脸皱纹不再等同于有智慧的人生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传播也不再只能口耳相传。活力来自于青年,因而社会推崇青年、礼赞青年;青年又出自于童年,所以我们萌化童年、神化童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小孩子犯错误自然更不必挂怀了,反而是老年人动辄得咎,承受“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咒骂。

  权利的优先序向孩子倾斜,儿童逐步被特殊化以至于神圣化,成为一个备受推崇的群体,这一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法国历史学家阿利埃斯在其代表作《儿童的世纪》中有明确的结论。他认为,在前工业社会,孩子的成长环境其实与大人别无二致,他们不被认为是“珍稀物种”或特别值得呵护。人们对儿童也只怀有一种非常浅薄的情感,或可称之为“溺爱”。儿童被认为是好玩的小东西,人们与儿童玩耍,就像与动物、宠物玩耍一样。17世纪末开始,学校成为教育的普遍方式。这意味着儿童不再通过直接接触和模仿成年人来学会生活,而与成人世界相隔离,开始与同龄人一起,接受专门的规训。这种规训,固然有对童年天真烂漫的破坏的一面,却也是一个人完成社会化的必要过程。

  17世纪的洛克与18世纪的卢梭,在教育问题上就明显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主张。《教育漫话》和《爱弥儿》,一个要通过系统训练来培养绅士,一个要通过顺其自然来呵护天性。但两者的共识是,孩子需要被重视,孩子与我们不同。

  工业化生产、科技昌盛和医学进步,既提高了人的经济收入,也延长了人的平均寿命,并改善了人的生命质量。孩子不再被视为“家庭生产函数”的投入变量,而被赋予无可替代的自足性价值。家庭的重心逐步下移,一切围绕着孩子来组织。这使得“溺爱”的量级,较之前工业社会有了明显放大。

  人是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成长成熟的过程,也是其社会化的过程,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对此过程共同负有责任。家庭是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教师。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很多校园霸凌事件中的问题少年,往往在其家庭教育环节就缺乏必要引导,致使形成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知,也是区分主体与客体、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我与外物的重要标志。只有当小孩子明确地说出“我”这个词后,才表明了他不仅感觉到自身,更思维到自身,能够将自身与外物区分开来,他才正式步入一个“我思故我在”的人的轨道。哲学家康德对这一标志性事件的意义早有洞见,他说:

  “人从开始用‘我’来说话的那一天起,只要有可能,他就表现出他心爱的自我,并且毫无止境地推行个人主义,即使不是公开的(因为那会与别人的个人主义相冲突),也是隐蔽的,要用表面的自我否定和假谦虚在别人眼里更可靠地为自己产生一种优越的价值。”

  正如康德所说,因为个人权利观念作为一项重要的现代性价值被承认,那么,自我的外在无限扩张必然可能导致加诸于人、剑拔弩张的后果——“与别人的个人主义相冲突”,因而需要社会化过程塑造其社会认知,形成尊重他人的基本观念和平等待人的交往方式。

  当我们在家中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经常说“都是你的”“宝宝就是对的”,遂其心愿、妥协让步时,我们必须料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孩子可能在校园霸凌事件中扮演邪恶的角色。但是,纵使按照丛林法则,他也不会在社会化进程中永远“旗开得胜”。

  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破缺,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地发生。因为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不了了之。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型塑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疏浚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曹东勃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nongmin123 当前离线

271

主题

22

广播

1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二年级

用户积分:1169 分
登录次数:425 次
注册时间:2007/12/5
最后登录:2024/4/3
nongmin123 发表于:2016/12/13 8:47:00   | 显示全部帖子 查看该作者主题 报纸 
媒体对话中关村二小事件家长:为何选择站在第一线?

财新网见习记者 陈少远 记者 盛梦露  北京市中关村二小欺凌争议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和舆论热议。在校方发表公开回应以及北京教委介入后,事态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在一些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也出现指责当事家庭实为特权人士,涉事男孩实为欺凌者的言论。12月11日下午,在事发三天后,经过反复沟通,财新记者电话采访了涉事男童父亲王先生。

男童父亲对财新记者表示,目前正在等待学校对事件调查的回复,“如果在教委督办下,还是此前的结果。我们可能将继续发声”。

男童父亲说,目前已接到学校的约谈通知,正在商定时间,将视学校的态度和目的,考虑前往还是让律师代为沟通,“我和我的家人承受不了再次受到批评”。

12月8日深夜,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流传,撰文者自称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四年级某10岁男孩的妈妈。

在文中,这位母亲以自述方式还原了她了解到的事实:11月某日,在中关村二小的某男厕所里,她儿子受到两位同学的欺凌,遭盛有秽物的厕所垃圾筐扣头。过去近一年内,这位男孩还陆续遭到起不雅绰号等其他形式的欺负。

文章指出,截至网络文章发表,受欺孩子的家长与校方及涉事同学的家长均交涉无果,学校老师将此事定性为一个“过分的玩笑”,还劝受欺孩子的家长,放弃“处理惩戒施暴孩子”“让施暴者的家长道歉”等相关诉求。

财新记者尝试联系当事方中关村二小无果。校方12月10日发表公开回应,认为有关言论不实,并强调“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

同时,一些自媒体及社交媒体平台纷纷流布针对中关村二小欺凌争议事件的质疑言论,指当事男童家长家庭背景优越、和老师素有结怨、被欺凌当事男童先“尿到了那个扔纸篓的孩子身上”、被欺凌当事男童“在班里非常招人讨厌”“骚扰别人孩子,老师批评很多次”。

男童父亲告诉财新记者,他和妻子将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对于学校所言的不实言论,“可以让学校指出来,由我来回应。如果不实,我可以承认错误”。

男童父亲表示,此前和校方的交涉作了录音,若需对照,“可以在公开的场合,听听录音,结果自然就明白了”。

中关村二小欺凌争议事件升级后,曾有网络言论指出,事件起因是受欺凌男童先尿在其他孩子身上。财新记者获悉,此说法源头是在中关村二小百度贴吧里一位自称是该校教师家属的发帖,但目前该帖子已被删去。

男童父亲还告诉财新记者,在12月8日妻子的微信文章发布前,已和中关村二小、北京市教委进行了去信、面谈等形式沟通,但提出的“让施暴者的家长道歉”“让对方承担相应的治疗费用”等诉求始终没有得到正面回应。

“因为学校的质疑和不认可,我们才选择向社会各方求助,引起关注。”男童父亲表示。

早在12月4日,男童父亲即以“反校园霸凌”的网名在“家长帮”社区发帖,陈述孩子的遭遇。12月9日,男童父亲在该论坛回复网友时表示,“压力依然很大,但事情不是因我而起,我和家人只是受害者”。

北京市教委11日通过官方微博作出回应,表示将“从一切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出发的角度,高度重视,主动工作。发现问题,严肃对待,妥善处理”。

作为中关村二小的直接行政主管部门,海淀区教委10日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表示,已获知“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一事,正在了解和处理中。

国内家长普遍对欺凌概念还很陌生,欺凌发生后如何应对成为家长的一大困扰。中关村二小事件发生后,在自媒体上普及如何应对欺凌的文章纷纷涌现,成为教育家长的契机。例如,有文章称,欺凌发生后不应以暴制暴,而是申诉立场;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转学或过度保护造成隔离;长期而言应为孩子建立自信,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另有文章建议,应对欺凌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的孩子“有与同伴势均力敌的能力”,拥有主动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能耐和力量。也有不少家长认为,就该事件而言,调查和还原事件真相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财新网相关报道读者评论当中,一类有代表性的观点。在采访中,男童父亲就一些舆论关注的问题作出了相应答复。与此同时,财新记者仍在努力联系校方、教委等有关方面,期待得到他们对舆论关注问题的进一步回应。



文章内容是否属实



财新记者:朋友圈中转发的《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文章是孩子母亲写的吗?

男童父亲:是。

财新记者:事情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男童父亲:是11月24日,一个周四。

财新记者:文中描述的事情经过,能否确保真实?有媒体报道,你们有和对方家长沟通的聊天截图、北医六院的诊断书、和学校沟通时对方教训孩子母亲的录音。

男童父亲:我和我的妻子对我们说过的话,都承担责任。

财新记者:文章发出两天后,中关村二小回应称,网上存在与事件相关的不实言论,你觉得是在说你妻子写的文章吗?

男童父亲:二小的回复我没有评论,也没有转发。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对于学校所言的不实言论,我也表示,可以让学校指出来。由我来回应。如果是我说的不实,我可以承认错误。大家可以在公开的场合,听听录音,是不是不实的。结果就自然而然明白了。

财新记者:对于学校的声明,你怎么看?

男童父亲:有人觉得强硬。我个人是觉得二小树大(招风),要顾及自己的声誉。我没有选择公开录音,也是为了为一个名校保留颜面。这件事,如果处理得好,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响。

(声明中)学校说会关爱每一个孩子的健康,但是若没有舆论压力(学校真的会这么做吗?),即使现在有舆论压力,我也没有体会到学校对我的孩子有什么关爱。

财新记者:事情发生后,网上有不少人指责你和妻子的言论不实,媒体也有相关报道,但你们迟迟没有回应,为什么?

男童父亲:对于网上指责不实的言论,听说了,但没有看。也不想去关注。希望可以专心陪自己的孩子和家人。现在真正关注的只有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在学校面谈前,我们也不愿意多接受媒体采访,因为翻来覆去说的都是那些话。我们会为我们说过的话负责。网上的言论我也不想评论,因为回复它们,不是我做这些事的出发点。我并不想和这些言论撕、扯、缠。

我不去追究关于我们的不实和攻击言论是谁发的。要核实的话,和发帖人联系会更好一些。

如果媒体公开宣传了关于我们的不实言论,我可能保留追究的权利。



回应争端起因



财新记者:有一位自称是中关村二小老师家属的网友发帖称,当天是你的孩子先尿在别人身上引发争端,这是真的吗?

男童父亲:厕所是隔断的,怎么会尿在别的孩子身上。对此,听听录音,媒体问问老师,他们也不会说谎的吧。

第一次各方谈的时候,老师和年级组长都在时候,肇事的孩子也亲口承认了事发的过程。我们也问了(肇事孩子)为什么这样去做,他们回答:“没有什么原因”。

媒体应该问问学校。学校调查了一段时间了,据说也看了录像,但厕所里应该没有录像,学校应该会有结果了。但目前我没有通过反馈知道学校的调查进展。

财新记者:你曾公开表示肇事的孩子曾经也欺负过别的孩子,如何得知的?

男童父亲:是我从其他家长嘴里听到的,但是他们选择不公开,我也不能把他们推到事情前线。



是否特权人士



财新记者:还有人猜测,认为你们有一定的“特权”“背景”,如何回应?

男童父亲:我也没办法对此回应,这次事件,了解我的人比不了解我的人要多。若是真的有特权,也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果真的我有特权,学校也不会这么漠视,也不会这样把我爱人劈头盖脸地教训一顿。



与校方如何沟通



财新记者:从文章发出后,学校有没有和你们沟通?

男童父亲:在媒体报道后,接到二小老师的电话,说到家门口了,要看看孩子。学校可能是想息事宁人。但我也没有做正面回应。因为这个时候也不能让他们再见我的孩子。因为见了面,孩子可能想到的是更不好的结果,对孩子影响更大。

昨天接到二小一个领导的电话,问什么时候可以见面谈。

财新记者:你们约在什么时候谈?

男童父亲:我们正在确定时间,我们也在考虑是否有必要请律师和相关媒体到场。我也在权衡考虑。我觉得我首先要清楚学校和我见面的态度和目的,我通过其他方面也传递给了学校这个想法,若还是像上次那样接受批评教育,那么我们选择不见面,而是让律师和他们沟通。我和我的家人承受不了再次受到批评。如果是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我们可能会选择在一个比较私密的环境下来谈这次事情,若有必要,会将这次事情解决的结果向各方公布。

财新记者:约谈内容会公布吗?

男童父亲:我的目的是督促学校将事情快速解决,尽快答复。之后可能会向媒体公布。

财新记者:在此前的约谈中你们提出了四点诉求(1、处理、惩戒施暴的孩子;2、保护我儿子不受二度伤害;3、让施暴者的家长道歉;4、对方承担相应的治疗费用),目前还有新的诉求吗?

男童父亲:具体和学校谈时,我们也会听听,学校对此事现在是什么态度,因为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听到学校对这件事情的判断。我也不敢贸然提出新的诉求。

如果像之前一样,双方对此事的态度和认识都不在一个层面上,我也不抱什么希望了。

财新记者:如果是这样的结果,你们会如何应对?

男童父亲:如果之后事情还是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那么对于所有的当事人,我可能选择公开。



为何写文章维权



财新记者:在一些人看来,你妻子写的文章情感过于强烈,似有不妥。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诉求?

男童父亲:最开始学校和我们约谈,我们希望妥善解决,但结果不好。后来我们通过学校的老师向校领导转交了一封信。

财新记者:什么时候?

男童父亲:11月24日星期四事情发生。第二天和两个老师见面谈。下一个周一(11月28日)信就提交给学校。

财新记者:信的内容是什么?

男童父亲:事情的发生经过、我们的诉求,整理的政策文件。提了我们的四点诉求。

财新记者:有回音吗?

男童父亲:学校之后约谈了我爱人,其结果就是我爱人描述的。学校希望我们放弃公开信里的诉求。但从始至终,没有对我们的要求的正式回复。对于我们的诉求,如果学校不认可,给我们答复也可以。但没有。我们一直在等。

财新记者:这封公开信也给了教委部门吗?

男童父亲:是的。也是一样,没有回复。我们没有通过信访的方式,只是往德育科打了电话,将事情做了陈述,希望敦促学校可以快点解决。事发了一周,事情没有解决,孩子受到骚扰侵犯,我们需要学校给予明确答复。收到的却是学校对我们多方的质疑和不认可。这也对我和妻子造成了伤害。

财新记者:在此之后还用过哪些办法表达诉求?

男童父亲:在这之后,我们选择了向社会各方求助的方式,我们希望得到各方关注。比如,在“家长帮”的论坛上发帖,还有后来的这篇文章。



下一步怎么办



财新记者:为什么要站出来,希望通过行动达到什么目的?

男童父亲:我们坚持维护权益,目前在等待学校给我们调查结果的答复。

这个事情一定要解决,不管现在炒得多热,我的目的就是要一个合理的答复和解决(方法)。我想为我受伤的孩子和家人讨回一个公道。让更多的人重视这个事情,不让更多的孩子受到伤害,这就够了。

如果在教委督办下,还是之前那样的结果。我们可能会继续发声。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财新记者:对于目前一些质疑您和孩子的言论,怎么回应?

男童父亲:我选择站在第一线。昨天有的记者去学校采访,其他家长在采访中也表示了对我的孩子的认可。我的孩子什么样,老师怎么评价,媒体都可以向学校和老师求证。

至于别人的恶语中伤,如果我要解决问题的目的达到了。我是可以承受这些压力的。

冲在第一线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但是为了能为我受伤的孩子和家人讨回公道,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免受伤害,我选择坚持。



对解决方案有何期望



财新记者:你希望事情最终如何解决?

男童父亲:这件事受到伤害最大的就是孩子,也包括施暴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如果不及早认识自己的行为,他的家庭和学校不及早对他的行为进行干预,孩子以后的问题将更大。

事情发生后,我们和班主任、教导主任谈的时候,也很明确指出,有必要做心理干预,包括施暴的孩子。但这两个老师表示自己不能代表学校。

财新记者:你们会追究施暴的孩子的责任吗?

男童父亲:对方是一个孩子,我不想追究他的什么责任,也不可能追究。

我们的做法更多是想让学校可以认识到问题出在哪里,孩子在学校做出这样的行为和多方都有关系。欺凌问题需要多方的重视,单独靠老师、学校、家长任何一方,都做不好。

财新记者:对事情之后的处理抱什么期待?

男童父亲:事情不知道未来会走向何处,但总会有一个结束。我希望它可以对欺凌问题的立法、各项文件(的制度建设)有帮助,让各所学校,让每个家长都能够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