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灌水杂志 >> 查看帖子

2583

查看

0

回复
主题:《再剪报》文选(2490)戴秉国--四十块钱成就国务委员 [收藏主题]  
liuchuntai 当前离线

3877

主题

2167

广播

34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大三

用户积分:252309 分
登录次数:15123 次
注册时间:2009/5/4
最后登录:2023/3/15
liuchuntai 发表于:2016/7/11 5:15: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再剪报》文选(2490)

戴秉国:四十块钱成就国务委员

    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战略对话—戴秉国回忆录》是原国务委员戴秉国的回忆录。其中有一段回忆讲述了他从贵州的大山走进大学的经历。摘要如下:

    报考离家300里高中,赤脚步行回家

        1952年秋天,我进入离家15里的板溪完小(即“完全小学”)读书。上完小时我11岁,生活要靠自理。上了初中,生活依然比较艰苦。当时,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交伙食费,每月4元钱,如果不交就停伙。特别困难的时候,学校也会补助一、两块钱,但不是全补。有一次,学校突然给我停伙,我只好饿着肚子走了四、五十里山路回家,一见到母亲,我就抱紧她的腿哭了起来。母亲赶紧找人借钱,给我交上了伙食费。

    初中快毕业时,我面临读高中还是读师范的选择。我从没做过长大了要搞外交的梦,就是想当个老师。我的想法是考师范。那时候读师范不需要花钱,而且上完师范就可以分配工作,早点赚钱养家了。为此,我父亲还专门找到班主任。可是,我的班主任死活不同意,认为我的年纪太小,他悄悄给我报了高中。后来我顺利地考入高中,但高中位于300多华里远的松桃县。

    我那时候一个学期只能回一次家。解放初期家乡有好多地方都没有官道,更没通汽车。从学校回家全靠步行,而且多半是打着光脚板走路。每一次回家都要走三天多,晚上就在路边找一家店子歇脚。

    我们那里是云贵高原,山高林深,好多地方都人迹罕至。个中艰辛和挑战,现今的孩子想也不敢想。由于从小就打赤脚,走山路又很多,至今脚趾都还是变了形的。

    为40元学费四处求助

    从高中起,课程设置中就有外语,那时就是俄语。不过,当时的俄语教学实在太不规范了,教出的俄语非常蹩脚。我们的俄语老师听说是从新疆回来的,只是学了一点俄语的皮毛。直到高二的后半学期,学校才调来一位刚从贵阳师范学院毕业的女老师,叫陈婷华,成都人。从那时起,我们的俄语教学才算走上正轨。

    高中毕业时要填报大学志愿,选专业。我稀里糊涂地就填报了四川大学外语系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记得这好像是我的第三志愿。收到四川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当然很兴奋。事后才知道,我是1959年松桃中学唯一一个考到外省去读大学的学生。但是,难事也随之而来。要到成都去读大学,总归要花些钱,大概算了算需要四十多块钱,但我们家肯定拿不出这笔钱来。

    我就跑出去四处借钱。家里人七拼八凑,也只凑了12块钱。于是,我决定回母校去想想办法。可没想到步行三天多赶到学校,校教导主任也是一句话:“为什么要考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我一听眼泪“刷”地涌了出来,什么也没说,转身就走了。其实学校那时也穷啊!四十多块钱,对学校来说也不是一笔小钱。

    我后来赶到铜仁专员公署文教局去求助。幸运的是,这一趟没有白跑,专署文教局补助了我15块钱。我如获至宝,但数一数仍然不够,就给家里发电报,请家里无论如何要再弄点儿钱。不知父亲和哥哥想了什么办法,也给我汇来了些钱。后来,陈婷华老师从同学们那里听说了我在四处奔走筹集学费的事,就托人带了20块钱给我。这份难得的师生情谊,我一直十分珍惜。

    迟到9天,终于迈进大学校门

    等钱基本凑够以后,四川大学已经开学了,于是赶紧往成都赶。那时要从贵州的大山走出来很不容易,需要先坐一段汽车,经过秀山到黔江、彭水,再搭乘在乌江上航行的木船。顺江而下,坐了足足两天半的船才到涪陵。

    船一到重庆朝天门码头,我就跑到菜园坝车站去买重庆到成都的火车票。成渝铁路是当时我们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条铁路,当时通车还不到十年。买票要排队,没想到正好轮到我时,售票员要关窗口。我急了,赶紧伸手拦住,央求她行个方便,可她理也不理。我只好又在候车室里呆坐了一夜,第二天才到成都。这时,四川大学已经开学9天了,老师和同学们都以为戴秉国不去了。不管怎么说,虽然一路上曲折艰辛,入学也迟到了,毕竟我走出了大山,“走”进了自己未曾梦想过的大学校园,我的人生由此也开启了另一扇门扉。

   [《报刊文摘》] 载第666期《再剪报》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