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灌水杂志 >> 查看帖子

4899

查看

2

回复
主题:父亲啊,您为儿女留下了什么? [收藏主题] 本贴被认定为精华  
李台村 当前离线

12

主题

0

广播

0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学前班

用户积分:13 分
登录次数:38 次
注册时间:2015/8/12
最后登录:2017/10/7
李台村 发表于:2017/10/7 12:54: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父亲啊,您为儿女留下了什么?

我的父亲——农村真正的共产党员,永远奔在党道路上的支部书记,他的一生是勇往直前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是爱国爱党爱民的一生,又是对国对党对民赤胆忠心的一生。父亲啊,您是我们效法的榜样,您忠心的一生是我们追随的标杆。

192912月父亲出生在西寺庄一个小康家庭里。没几年家景急速之下。曾祖父的经营不当加上封建制度,造就了曾祖母大家长残酷的权力。曾祖母迫使爷爷奶奶整天做着劳累的苦工,使得爷爷腰间疾痛,无法生活。铁石一样心肠的曾祖母对爷爷不管不问,致使奶奶爷爷领着四岁多一点的父亲和一岁的叔叔到山西逃荒要饭,过着风餐露宿,饥寒交迫,流离飘荡流离的生活。返乡后,爷爷去世,父亲奶奶和叔叔又被曾祖母赶出家门,住在人家不用的茅房里。房屋一间,地无一垄,这就是父亲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受剥削受压迫受尽了欺凌的父亲奶奶和叔叔渴望赶走侵略者迎来日月。奶奶认识了一个伟大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只有跟着共产党,受苦的大众才会有希望。是共产党率先发起了抗日的战火。父亲在奶奶的教导下,在祖父辈的熏陶下幼小的心灵迸发出革命进步的火花。年仅八岁的父亲加入了抗日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信送情报。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父亲有着机智和勇敢,那些责任重大的鸡毛信都是父亲去送。父亲化装成一个讨饭的孩童前往十多华里洋鬼子把守的村庄去送信,竟又在洋鬼子炮楼下面的唯一小道上机智通过。父亲在儿童团磨炼了自己坚定地信念。十五六岁时,加入了青年抗日救国会,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当在家乡八路军与洋鬼子战斗时,父亲竟上前线护送受伤的八路军战士。就在此时毛主席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有“土地还家”的政策。八路军为父亲奶奶和叔叔讨要回了十余亩土地【曾祖父因欠人外债把土地抵挡出去】。自此后,父亲奶奶和叔叔有了秋和夏。父亲在心中立下了“永远跟着毛主席,永远跟着共产党”的誓言。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父亲已成长为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青年。毛主席共产党怎样说,我的父亲就怎样做,送军粮、抬担架、踊跃支前。用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经过党组织的严格考验,根据父亲出色的革命行动“一九四七年的冬季,十七岁的父亲被批准为共产党预备党员,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一九四八年的春季,十八岁的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抬着担架奔扑在行唐县及周边各县解放战争的最前线【父亲抬着担架到保定曾一去数日】”。【摘自“为了那忘却不掉的心头记忆”】

一次,
解放军在行唐县的颖南同反动派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战斗。临行前、乡政府指示两名党员一副担架,十名群众五副担架,六副担架为一组。父亲和另外一名年轻的党员为组长,一组担架要抬多少伤员,乡政府有规定。战斗结束后,到乡政府如实汇报,因那次打了大胜仗,没抬够乡政府所要求的数目。第二天的黎明,父亲和那名党员急速奔向战场,按规定坚决完成任务。走了二十多华里的路程,到达颖南时,天刚发亮。

父亲抬着担架到保定,革命的步伐又奔扑太原。

毛主席、共产党指引着父亲永向前。

父亲的血液在脉搏里与毛主席、共产党赶走侵略者、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同跳动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是毛主席、是共产党,让像父亲奶奶和叔叔这样千千万万个穷苦人翻身站起做了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使得父亲精神焕发、斗志昂扬。从炮火连天的激烈战场转到了土地运动大生产的战场。“一九五三年,二十三岁的父亲担任起西寺庄村党支部书记,父亲以他那高昂的斗志、饱满度激情和火红的青春始终冲锋在西寺庄村农业生产的最前线”。【摘自“为了那忘却不掉的心头记忆”】。

五十年代的初期,父亲和西寺庄的赵有益同志带头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父亲任组长,在父亲的带领下,当年的玉米喜获丰收,父亲受到了乡党委的表扬,当之无愧被评为县劳动模范,县政府奖励父亲一套农具。

社会主义的车轮飞速向前,父亲的脚步奔跑追赶,后又成立了高级社、合作社、父亲任社长、带领大家日日奋战,所付出的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父亲再次当选为劳动模范。五十年代的中期,作为劳动模范的父亲和西口头村同为劳动模范的赵有忠同志进京参加了中央举行的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接见了父亲他们【姐姐哥哥忘记了父亲年轻时说过的那位中央领导同志的名字】。

后来成立了生产小队,父亲和党支部一班人规划出建设蓝图。带领西寺庄全体村民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在坡坡面面上要修出层层梯田,西寺庄处于低洼地带,为即能浇地又能排涝要挖出条条小渠。以对毛主席、共产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爱,父亲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者。说父亲冲锋在西寺庄村农业生产的最前线,用“冲锋”二字、毫无夸张。一次天未亮,即为党支部书记又为生产队长的父亲把钟声敲响,带领村民到村南做工。下班后,因我们的家在村子的南边,父亲回家吃饭。随后出来,边走边吆喝着村民到村北做工,紧接着就追上了一个家在村子的北边居住,早上下班还没走回家的人。这个人边走边用睁大的圆眼瞪着父亲,诧异的大声呵斥着,“你吃饭了吗?我还没走回家,你上班又追上了我”。中午下班后,路过自己的家门不回跟在父亲的身后往南走。父亲问道,“你干什么”?“我要去你的家,看看你吃饭有多快”。当他看到父亲吃饭如同风卷残云一般,出来对着人们说,“咱们的队长吃饭就是快,一嘴下去,半个饼子,一口下去半碗粥”。

秋天大忙的季节,有次乡里到西寺庄找父亲办事,父亲让村民到某地做工,等父亲为乡里办好事后,到生产队部看了看,看到牛的草料不多,就用担子担起了两个大花篓。到了地里后,饲养员高兴地说道,“你这队长当到家了,我正愁着牛的草不多,忘了把这两个大篓子担来咋办呢”?父亲的心永远装着集体,永远装着村

民。在父亲的带领下,西寺庄正在快速的变化着。

五十年代,父亲和他的二叔、三叔、四叔,他们四人各为四个生产队的队长。父亲的二叔赵峻鹰,三叔赵峻岭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党员。父亲的二叔是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支部书记。父亲的祖父,我的曾祖父——赵子修。这个有着一定文化的人,这个走南闯北经商的老人,虽然把家业,一百大几十亩的土地赔了个精光,甚至把为自己的四个儿子建成的在当地当时颇为讲究的四合院也抵挡出去,却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的老党员。是西寺庄最早的党支部创建人之一——支部书记。虽然家业赔了个精光,但是有一定的部分却是“陪在了伟大的土地革命战争”的斗争中。我的曾祖母却不知道曾祖父的身份。曾祖父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他的忍让和迁就更加助长了曾祖母大家长残酷的权力。就在曾祖父入党后不久,作为曾祖父的长子——我的爷爷赵喜连紧接着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是到山西讨荒要饭的途中,碰到成群结队的逃荒人却没有忘记党的宗旨,“像我们这样的穷苦人要想改变我们的命运,就要拧成一股绳,同这不合理的社会斗争”,这积极的宣传。后来年龄不大的二爷爷赵峻鹰三爷爷赵峻岭也陆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冒着生命危险做抗日除奸的工作。我的四爷爷是曾祖父最小的儿子,是曾祖父心中的宝贝。曾祖父曾眼含热泪,抱着我的四爷爷说道,“就让我的小儿子迟些年入党吧”。因为那时的党员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里是把脑袋掖在了腰里。“今晚脱下鞋和袜,不知明天穿不穿”是那时党员的真实写照。一九五一年至五三年我的四爷爷赵峻山和我的叔叔赵生玉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所培养的党员是公而忘私党党员。党所培养的党员家庭完全服从党的分配。虽然我的四爷爷赵俊山入党迟些年,可在为党工作上却奋力追赶他的两位兄长。一个家庭的成员却被分配到四个生产队,各做生产队的带头人。谁知大队在为各生产队分河滩的时候,我的三个爷爷却有了“私心”。是因为各爱各队的社员。摆出理由都愿为各自的生产队多分以些。甚至发生了争吵,我的三爷爷因不听从我二爷爷的话,气愤的二爷爷这样说道,“你就不听话吧,回家我刨了你的房子”。“你就是刨了我的房子,我也要这样做”。三爷爷回答。最后我的三个爷爷都来到我父亲的面前说,“小双(父亲的小名)你是支书,你说怎么办吧”?这个用手拨拉父亲一下,那个用手拨拉父亲一下,村民们抿嘴偷笑,“看这一家子”。最后党支部一班人做出了相应合理的分配。父亲和他的三个叔叔带领着西寺庄的村民又上了河滩的治理与开发的战场……

父亲一面带领社员积极参加劳动,一面响应政府的号召办夜校学习文化知识,为选校址,跑前跑后,不顾白天的劳累,晚上,挨门挨户动员村民参加夜校扫盲班学习,“翻身了,咱们不能做睁眼的瞎子,感谢政府”。父亲以身作则,带头报名参加学习。政府又排去夜校老师前去任教,老师从汉语拼音开始,教社员们识文认字的学习,在我八九岁的时候,父亲说过夜校老师的名字。现在我努力寻索,夜校老师的名字大概是叫胡玉荣。我记得父亲的夜校课本,是行唐县政府编印的,封面是葱白绿色的。上面的课文大都是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题材的诗歌最多。其中有胡玉荣“……日寇侵家园,……母亲当团长,……我入儿童团”的诗歌。可惜父亲的夜校课本已经不存在了。

文化识字又给父亲注入了新的力量。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使昔日穷苦的孩子成长为共产党的优秀战士,激情澎湃的父亲那满腔的热血已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父亲相信“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能实现。在开发土地兴修水利的时候,虽然有艰难挡路,困苦绊脚,但我年轻的父亲傲骨冲天、无所畏惧。在父亲的带领下,西寺庄在山坡上修出了层层梯田,又挖出了条条小渠,在农业生产的斗争中,父亲打出了胜利仗。

父亲又被当选为省(或市)人大代表。

一九五八年初,行唐县在城仔修红领巾水库,父亲、奶奶和叔叔又参加了红领巾水库的修建工作。

同是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在河南新乡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大会,行唐县选派了三名优秀的支部书记参加了那次会议,学习新乡“生产自救”的经验。我那二十八岁的父亲——赵金玉,作为行唐县的三名代表之一。带着神圣的使命,带着奶奶的嘱托光荣的参加了那次会议。在新乡父亲和河北省二百余名代表们亲自聆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宋庆龄的亲切教导。作为国家副主席的宋庆龄,平易近人穿着方口布鞋,与代表们亲切交谈

就在父亲从新乡开会回家后不久,国家根据当时的情况,要占用西寺庄村修建水库,西寺庄村要全部搬迁,村民们要离开祖祖辈辈居住地村庄,谈何容易?一方面他们的根已扎在了祖辈为他们留下来的村落里,一方面这比较富裕的村庄有他们辛勤努力的血和汗,另一方面国家困难,补贴尚低。父亲站在村外的一高处,看着自己多年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所换取的丰硕成果要舍去,那时心里也是相当的难受,如同把自己的亲生儿女无力抚养无奈送给他人一样。但父亲是共产党的优秀战士,他的心很快扭转过来,相信政府修一方水库福全县的英明决策,服从政府的安排,为支持政府的决策再做贡献。“那时国家的财力困难,给村民的搬迁费用不多,再加上村民的旧思想,有些干部直叹气,群众有怨气,男人愁眉苦脸,女人泪水涟涟,孩子哭声连天,搬迁工作相当艰难,赵金玉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迎难而上,带领党支部一般人深入细致的做思想工作(摘自‘行唐县建国前老党员革命经历选编——赵金玉一栏’)”。

父亲和党支部一般人挨门挨户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父亲语重心长的说道,“我理解乡亲们的心情,国家福,咱社员才会福,大河无水小河干,不给政府出难题,政府相信咱西寺庄乡亲们的胸怀”。我后来听母亲讲,修水库前,西寺庄可是个好村。天气干旱了,有阴湿地,涝了有好岗地。有一年秋天的时候,那年是旱年,岗底村一个人从西寺庄的场里经过,看到场里的谷子、玉米、高粱堆满了场,惊讶地说道,“我们两个村相差七八里,好像不是一个世界,我们那里磂砫没翻身”。让相亲们离开祖辈居住的村庄,离开比较富裕的村庄,真的很难啊。

父亲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哪里有困难他冲向哪里“对于一时难以想通的群众,不急不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做通全村人都思想工作,同时还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修水库期间,全村共拆房320余间,搬迁人口440多人”。(摘自‘行唐县建国前老党员革命经历选编——赵金玉一栏’)。

搬迁的思想工作做通了。搬迁后的住房问题又横在了父亲的面前。西寺庄全村的四五百口老老少少都要借住拥挤在万里村,住房问题是难上加难啊

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三间低矮的土坯房两个屋子居住两个家庭。五间土房三个屋子居住三个家庭,并且衣物粮食简陋的家具等一切都放在这一个家庭所居住的屋里,要想腾出空屋子来,真的很难很难啊

父亲和西寺庄的干部以及万里村的干部又挨门挨户在万里村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动员村民腾出房屋让西寺庄的四五百口人住下。“知道你们有困难,今后我们是一家人,你们能克服困难就是是对国家做了贡献,党不会忘记你们。我代表西寺庄的村民谢谢你们”。

当万里村的村民们两个家庭合并在一个家庭屋里的时候,终于为西寺庄的村民艰难地腾出了居所,艰难的后面尽了最大的努力。

当西寺庄的个别妇女大发牢骚的时候,“你们看看,谁家见过这老公公和儿媳妇住在一个屋里”?虽不尽个别妇女的心愿,但是却住进了尚能遮风挡雨的屋里。在这牢骚的背后,有着我敬爱的父亲多少个不眠之夜,又有多少的操劳和心血啊

两个村子合二为一,父亲任两个村子的支部书记。

修水库的战斗打响了,外县外乡的民工都前来支援,更何况父亲这东道主的党支部书记呢。父亲作为占用西寺庄村庄土地及所属西寺庄一切管属地带修为水库这一区域的总负责人,既要配合上级的各项工作,又要负责这一区域的各个环节,更要带领社员们冲锋战斗。父亲如同一个快速不停的齿轮在运行。父亲冲在了最前线,带领社员们两头不见太阳,迎着星星出,戴着星星归。真真正正地披星戴月。“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父亲工作的一惯道理。冰冷的冬天,父亲带头第一个跳进刺骨的水中,(领导把一面红旗插在了父亲的背上,父亲夺得了修水库的第一面红旗)。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摘下蒙在头上的头巾,擦掉脸上的汗水,头上竟冒着热气。修一个方圆几十华里的水库,不是修一个池塘用一个月二个月。而是全县人民用了二年的时间。为提高修水库的战斗力,组织上派一人手拿竹板站在高处为拉车的村民加油,“满又满、尖又尖,好似黄牛拉沙滩”。真的如同黄牛在拉沙滩啊。当需要把挖出来的淤泥沙子拉到高处的时候,我的父亲已装满一车带头冲在了最前面。在高峰期昼夜不停轮流做工,父亲没有叫苦,没有喊累,在上级分派的区域中,作为带头人的父亲,那里有困难,他冲向那里。父亲所带的区域总是提前完成任务有时还支援其他队。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父亲的骨子里在向前冲锋,用他那火红的青春……

修水库的战斗结束后,西寺庄的社员们又搬回西寺庄的土地上,每一小队在一处另建了新村(这一小队离那一小队有二三里)。

万里村的村干部不让父亲走,几次强留父亲,我的父亲又成了万里村的带头人。

一九六〇,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一次会议,因父亲带领万里村的村民艰苦创业如同在西寺庄一样。当时的公社书记,父亲说是叫阮书记来到家里对父亲说,“金玉,上级决定让你到北京开会学习。”父亲说,“现在村里的事忙,要不叫其他村的支书去吧”“不、不、不、你一定要去,口头公委片只有你们四个支部书记,有县委的领导带领你们去”。“一九六〇年,父亲作为口头公委片六个乡的四名党支部书记之一,在县委有关领导同志的带领下再一次踏上了祖国的首都——北京又一次聆听了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勤俭节要’的教导指南”。(摘自‘为了那忘却不掉的心头记忆’。)(哥姐尚小,皆都忘记那位中央领导同志的名字)

一九六三年夏季的大雨降成灾,父亲一方面号召村民采取措施,坚固房院。一方面带领万里村的基干民兵

冒雨几日几夜驻扎在口头水库的大坝上防洪救灾……

……日出日落,父亲带领村民依然在黄土地上奋战着。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上级领导数次让父亲到大寨参观学习。当父亲看到大寨人民经过艰巨的劳动,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修出的层层梯田,并长出喜人的庄稼,受到极大地鼓舞,暗下决心,要带领村民发扬大寨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九六六年的冬季,行唐县政府决定挖一条近百里的大渠并取名为口西渠。修成后有水库放水能灌溉几万亩良田,接到上级的任务后。父亲带领万里村的村民在万里村东边的山坡上劈山挖渠。那时完全依靠人力,挖出的沙石有多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传递用铲往上运送。有时二人用抬筐抬。深的地方达六七十米,困难是可想而知。困难再大难不倒我的父亲,因为父亲是久经战场的共产党员。父亲的勇气没有减退,父亲的心跳如火挑旺,依靠坚定的毅力,在公社领导亲临现场的鼓舞下,带领村民艰苦奋斗,苦干熬战,终于完成了任务。为口西渠灌溉万亩良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万里村东临近大渠的地方现在名为深挖方。

父亲在万里村任支部书记,又是二队的队长,从不歧视成份高的社员根据他们的特长给他们安排工作。过去赶大车为生产队跑运输,因为苦业,不但记工份,还给予工资补贴。父亲安排有特长成份高的社员做这一工作。造反派只看到他们的待遇,没有看到他们的辛苦,在父亲面前公然叫嚣,“你立场不坚定,叫富农赶大车”。父亲义正辞严地说道。“他老老实实做人,有这技术,为集体增添收入不好吗?叫你赶你能赶的了吗?来、你赶”

父亲用人“因地制宜”,因下放到我们二队一个回族新社员,他不会干农活。父亲给了他三四里的公路去修,给予照顾。

文革期间,有一个成份高的社员说了几句平常而又平常的,不带敌意、不带任何政治色彩的话,但却被戴着有色眼镜的造反派定为“打反攻”。父亲为他说了几句公道话,引起了造反派的强烈不满。

另一个成份高的社员,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这也免不了造反派“鸡蛋里挑骨头”的意见。父亲本着党员实事求是的宗旨,为其澄清、为其讲话。父亲却被造反派定性为“包庇地主富农”

,被造反派夺去了支部书记的权力。

虽然父亲不再是支部书记,但依然是生产队的队长。共产党员的本色没有丢,带领二队的社员大搞农业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平整土地,开发荒滩,让党员的本色在猛干苦干的自己身上闪闪发光。大忙的秋天,父亲半夜起来吆喝着社员们到地里加班奋力抢秋。在干农活时,有的人说,“这块地这么大,什么时候干好啊”?父亲用信心的话语鼓励社员说,“快、只要我们加油,眨眼就起”。

一次县领导、公社领导在口头一公共场所开群众大会,会上父亲慷慨发言。有路过的人纳闷,“他不是村干部怎么还在领导面前讲话”?因为父亲是劳动模范,在讲自己的先进事迹。后来父亲再一次进京和一个叫丁芹的人。那次到北京是开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还是作为代表开会学习?父亲回家后没有说。我们也就不很清楚。哥哥记得父亲说了一句这样的话,“晚上住进了宾馆,人家雪白的被里,和我一起去的有的人一晚上就把被子弄得油黑”。

为了激发真正共产党员更佳崇高的爱国情操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增添力量。父亲作为行唐县的代表,在上级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著名的河南林县的红旗渠。红旗渠是林县人民勤劳智慧和力量的结晶。父亲看到从大山腰间所建成的红旗渠,看到红旗渠上架设的一百多渡槽和很多很多的隧洞,及渠两侧数不清的庄严美好的建筑物。父亲心里感叹,“这宏伟浩大的人工天河工程是毛主席的伟大,共产党的伟大,是林县人民的伟大”。父亲的激情更加澎湃,决志要为社会主义多做贡献。

上级领导为了让父亲这个闪闪发光的共产党员肩负起更为圣神的使命,经常让父亲到县里开会学习,一连几日。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父亲带着铺盖到省会石家庄学习(回来的时候给我买了一块面包)。

父亲这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经过党组织的打造,被县政府指定为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队员到农村各处宣传毛泽东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毛泽东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南针。在行唐县的翟营宣传时,父亲用爱心帮助一个单身的光棍汉做了一顿可口的荞面条

一九七三年(或一九七四年)父亲再次当选为支部书记。当时的公社书记马书记对父亲说,“金玉,你来挑起这副重担吧”父亲再次担起了支部书记的重担。

父亲的首要任务是号召全村村民向土地宣战,如同六十年代那样,要土地加倍的出产来供应村民的需求。寒冷的冬季,父亲带领村民向高岗不平,露出狰狞面目的贫瘠土地进行了战斗,要土地顺服在人民的毅力下。红旗下的开发与平整,映照在父亲脸上的汗水里。映红了父亲冲在前面那矫健的身躯上。

“六七十年代,大部分人出现了断粮挨饿的现象。赵金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带领大家艰苦创业。开沟挖渠,拦河造坝,使土地面积逐年增多,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赵金玉身先士卒,言传身教,不怕苦,不怕累,吃苦在前,在身体有疾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干在第一线”。(摘自‘行唐县建国前老党员革命经历选编——赵金玉’一栏)

为了水利的畅通,父亲带领村民清挖渠底。当年带领劈山挖渠,如今又清挖渠底,南桥中校的学生们在校领导的带领下也前来支援。战斗、战斗、父亲都在战斗

一天中午,学校负责人来到家里对父亲说,“赵支书,这些孩子们生在蜜罐里,长在红旗下,让他们用现在掌握拥有的为人民服务,让他们用文艺来活跃咱村的文化生活”。那天晚上,外村人不顾白天的劳累都来看演出,观看的人很多。有一个节目,我不知道节目的名字叫什么,九个女学生唱着优美的歌曲,跳着欢快的舞蹈演的很是精彩。记得有这样的唱词“河恒城大寨、河北省,毛泽东思想来武装”过了一会,又有一个女学生抱着一摞硬纸板走到舞台稍侧一点的地方蹲下,我纳闷;她上去干什么?她抱着的又是什么?当这个节目结束时,每个学生小跑拿起一个硬纸板举起以秩序欢快而下,竟是“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回味着刚才的演出,社员们的心情振奋起来。

百年大计,莫如树人。父亲的眼光长远,为了培养下一代,又为学校盖校房六间,晚上,父亲义务守护在工地上。

父亲在任职期间,为了激励表扬那些在生产劳动中干的好的村民,让生产队评出几名模范社员,并为模范社员演电影一场。在几个村都去观看电影的时候,为模范社员颁发了奖状。虽然只有奖状一张,但从他(她)们拿到奖状的脸上,看到他(她)们的喜悦和荣光。

父亲公而忘私,中午劳动结束时,有时为集齐义务担回豆类谷物,而社员有的在回家的路上为自家打上一把草,拾上一把柴。

父亲到公社开会,有时正好在村里演电影,开会结束后,父亲又义务拉回了电影机。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的一九六六年的九月间。那时正是生产队大忙的秋天。那天早上,母亲躺在炕上。父亲竟是这样的说道,“那地那块得撒粪,那地那块得耕种,我不在家沾吧”?“沾、走吧”。后来母亲对我说。

父亲爱党爱国。七十年代的末期,三夏大忙季节,带领社员夺夏奋战。打下的麦子,父亲指定同一天。四个生产队套上骡马车,每队用几辆从场装上好麦子缴纳爱国粮,万里村的粮食被誉为大寨式的粮食。通过免检。

一九七五年,父亲送二哥光荣如伍。二哥赵四八到新疆省疏勒县保家卫国。在部队的培养下,成绩显著,一九七七年入党,在部队被批评为“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的先进标兵。受连嘉奖三次,营嘉奖一次。不怕苦累,精益求精,踏实肯干,荣立三等功二次。一九七九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部队在各部抽调兵力前往新疆克拉玛依。在克拉玛依,二哥手握钢枪护卫着我们的祖国。在克拉玛依再次荣立三等功。部队亲自为二哥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鉴制的立功证书和立功奖章

一九七六年一月,父亲再次送三哥赵海珠入伍到包头市(入伍前任二队会计)。同在部队的培养下,硕果累累。三哥因对党和人民做出了贡献,七六年的九月十八日被部队特批亲自参加了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举行的追悼大会。一九七九年八月入党。在部队受嘉奖九次,立二等功三次,被北京军区评为“学雷锋标兵”。三哥脚踏实地,德才兼备,一九八二年提干。一九九一年转业,任南桥镇武装部长,副镇长。在南桥镇被县政府评为劳动模范三次,被石家庄地委、石家庄行署、石家庄军分区评为先进专业武装干部二次,县委评为先进党员三次,县武装部评为先进武装部长四次等等……

二哥三哥是父亲的儿子,是父亲亲手教养的儿子,他们没有辜负父亲他老人家如同当年父亲叔叔没有辜负奶奶那样。

父亲廉洁奉公。

虽然二哥三哥当兵卫国,父亲却没有让生产队补助过半个工分。

一九八〇年,被县政府誉为光荣之家。

父亲的成绩多次受到乡党委的肯定、表扬和好评。

大约是在七八年临近年关的一个晚上,公社书记邱风期和另一个领导人来到我家对父亲进行慰问,“金玉,你辛苦了,过年怎样”?从父亲响亮的回答中,没有向党委提一丝的要求。

父亲“在任职期间(万里村),共修建扬水站六座,开渠3700米,造坝七道,开发荒滩85亩,平整土地340余亩,增加土地40余亩,新盖校房6间”。(摘自‘行唐县建国前老党员革命经历选编——赵金玉’一栏)

父亲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爱化作行动奋战在这片黄土地上,汗水浇灌在这片黄土地上。

父亲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党中央实行生产责任制,父亲积极推行。

一九八二年,作为万里村党支部的领导人,和党支部一班人克服困难,给家家户户挂上了电灯,光明照耀。点煤油灯的历史从此结束了。

一九八五年国家号召农村干部年轻化、知识化。在大队大钟的下面父亲抓住钟绳为大队的事情就要敲钟时,此刻公社领导人来到父亲面前,说明了情况,让父亲不要有思想顾虑,父亲爽快地说道,“国家怎么号召我怎么做”。握住钟绳的手有力挥动起来,父亲又敲响了最后的一班钟。

“一九八五年不再担任村干部后,他依然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帮助新班子开展工作,把年轻干部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主动调解纠纷,生活上低标准,有困难自己克服,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摘自;‘行唐县建国前老党员革命经历选编——赵金玉’一栏)

九十年代的初期,一直以来作为第二生产队队长的父亲和同为二队负责人的赵元庆,李芹、二位老同志一道,把二队多年该卖的树卖掉,为社员抵顶提留。父亲心里装着集齐,和那两位负责同志多年来处理二队的大小事情。有时大队的事情也要父亲帮忙办理。父亲作为二队的队长直到2007年二队产生新的村民代表为止。

当父亲七十多岁的时候,仍不歇闲,依然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

父亲低调做人,谦虚本分,对自己的荣誉从来不说。究竟被评为过多少次优秀党员,模范干部,父亲从不对我们讲,我也就无法知晓。

00七年,父亲得了三次大病,年近八旬。我的哥哥们强制父亲停止了田间劳作。父亲的身体不再劳作,但党所培养的那颗心仍在不停地劳作着。在这期间,父亲读了很多书籍。有《农村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观学习手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我眼中的朱德》《共和国缔造者的情感世界》《共和国元勋风范记事》《毛泽东传》《紫云轩主人——我所接触的毛泽东》《警卫毛泽东记事》《生活中的毛泽东》《红墙内外——毛泽东生活记实》《卫士眼中的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等。其中《卫士眼中的毛泽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已经翻烂,没有封面,书后已短缺(那本书因没有封面,书后已短缺。我不知道书的名字。但那是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讲述的。故此,我便说是‘卫士眼中的毛泽东’)。并看了大量的光盘。有《香港回归记实》《西藏平判和民主改革》《三反五反反腐风暴》《庆典记实——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日本关东军揭秘》《开国大典》《飞越太平洋》《周恩来》《刘少奇》等等

每天晚上准时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参加组织生活。参加村里的有益活动。按时缴纳党费。汶川地震时父亲交了特殊党费。

八十多岁的时候,有时白天拿上镰刀到万里村汗水洒过的黄土地上看看庄稼长的如何,小树长的如何?

有时到西寺庄他用火红的青春冲锋过的地方,找一找当年的踪迹。回顾昔日的身影,再看一看过去熟悉的地形。父亲背着双手长久地伫立着,望着水库中央,回想过去西寺庄的村貌村容……

二〇一四年,父亲再次身患重病,说话已是言语不清。但是父亲从集市上买回了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和一张中央五代领导人的头像,让哥哥为他张贴到屋里。父亲的心向着国家向着党。从入党的那一刻到此时,没有褪色。始终如一的忠于党和人民。

二〇一六年六月三十日,县委书记杨立中同志前去看望了父亲。

630日上午,杨立中冒雨来带口头镇万里村建国前老党员赵金玉家,送上二千元慰问金和慰问品,给老人带去节日的祝福和党组织的关爱。杨立中紧握老人的双手,不断问其身体健康、生活起居等方面的问题。实地查看吃住等条件。走进屋内看到墙上巨幅毛泽东画像和中央五代领导人的头像后,杨立中十分高兴,称赞他对党朴素的忠贞情感和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执着信念。夸赞他是党的各级干部学习的榜样”。(摘自‘行唐周报’201671日)

只要父亲的脉搏尚在跳动,父亲就爱着国家。

只要父亲尚有一息之存,父亲就用不变的信念终于党。二〇一七年农历的正月十九,父亲放下了重担,终于歇息了。

我敬爱的父亲——共产党的忠诚战士,把他毕生的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在了他所挚爱的、用汗水所浇灌的这块黄土地上。他的身躯将于他所挚爱的黄土地融为一体。

是我那早已退休的人民教师,共产党员的大姐将党徽别在了父亲上衣的左上边。

是我那共产党员的三哥将党旗默默地盖在了父亲的身上。

……

父亲,休息吧,因为您操劳了一生。






2017/9/27
 分享到
  支持(1)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wzl123 当前离线

178

主题

700

广播

5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一年级

用户积分:2953 分
登录次数:4482 次
注册时间:2012/11/25
最后登录:2023/5/2
wzl123 发表于:2017/10/7 17:14: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沙发 
一代楷模,永远的思念。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yeshulin 当前离线

400

主题

513

广播

11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三年级

用户积分:4874 分
登录次数:2437 次
注册时间:2012/11/13
最后登录:2022/10/19
yeshulin 发表于:2017/10/9 10:54: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藤椅 
  支持(1)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