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冀州《冯氏宗谱》之研究 [收藏主题] |
![]() 冀州《冯氏宗谱》之研究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有一套已经保存130年的《冯氏宗谱》(下简称《谱》)。这套《谱》有5册,不但有世系表,还有大量的文字叙述;记载的内容发端为前2300年,距今已经4000多年。据业内人士讲,这套《谱》,保存时间及内容,在国内实属少见。故,作者对于这套《谱》进行了比较认真地研究。 《谱》之概况 这套《谱》,被冀州区冀州镇岳良村村民冯庆双1家3代人传续保存。 这套《谱》,成稿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桃月(3月),距今(2016年)已经156年。是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10月,用毛笔楷体字重录书写的,保存至今(2016年)已经129年。 这套《谱》5册中,第1册为文字综合类,第2---5册为世系表格图谱。其中3册完好无损,2册有破损,幸内容不缺失。 这套《谱》的第1册中,载有1篇长达24个页码、3400字左右的《冯氏源流》。 这套《谱》的第1册中,载有从宋至清名人作的10篇序言。其中,宋1篇,元1篇,明2篇,清6篇。序言作者,冯氏人5篇,他姓名人5篇。 这套《谱》的第1册中,载有《邰邠穑事遗风》《复录宗图》《稷庙》《庙中世系图谱》《后稷赞》《二八月祭牌式》等一些内容。 这套《谱》的第1册中,还载有重录谱例、谱附例。其中,谱例6条,谱附例5条。说明了编修《冯氏宗谱》的目的、原则及以后再修的建议。 这套《谱》的第2---5册是世系图谱,以表格形式编排,载有冯氏从第1世至第78世的男子,内容含讳名、字、号,父母、妻、子的情况和职位、生平事迹、谥号及史、志书的评价。有的人的生平事迹长达4、5页。 《谱》之评价 作者认为,这套《谱》是比较严谨、真实、正确、可靠、可信的。 首先,该《谱》是北宋以前谱书的续修本。这套《谱》的10篇序言中,时间最早的为北宋宣和二年,即1120年。距今(2016年)已经896年。 这能够充分说明:清朝时的这套《谱》,是对清以前、最迟北宋时冯氏族谱的续修。 可以肯定地说:这套《谱》中的一些内容,并不是清时编者撰写的,而是从千年以前古人所写谱书上转载而来的。 时间久远的古人历史记载,应当是可靠、可信的。 其次,该《谱》得到他姓名人的肯定。这套《谱》中,有“赐进士第、观礼部政蓬莱李先生”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作的《重修后稷志序》;有“赐进士第、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吕旻于“万历七年(1579)”,“于京都官舍”作的《后稷志序》;还有,礼部侍郎孙承恩,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吕旻和拔贡生陈维新、 举人姚许等共8人,“拜赠”的9 幅对联。 这能够充分说明:这套《谱》的内容,并不是冯氏人的自拉自唱、自我吹嘘,而是得到他姓名人的审读、肯定。 他姓人肯定,排除了冯氏人的自我狭隘偏见,第三者表态,应当是客观、公正的。 当时名人作序、赠联,说明他们对于这套《谱》及内容的重视、赞赏。作序、赠联的人,无论是学位还是职位,可谓是国家级“顶尖”人物: “赐进士第”,是参加“殿试”,又称“廷试”,即现在全国的考试(高考)而及第者。 “拔贡生”,明、清时,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政考试合格的称为拔贡。通过了入国子监肄业者称为“拔贡生”。 “通议大夫”,文散官名。唐、宋时为正四品下,元、明、清时为正三品。 “礼部侍郎”,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是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侍郎,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兼教育部、外交部部长 “翰林院学士”,是翰林院的首长,只设一人。他的职权主要是作为皇帝的顾问,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管理史册、文翰、考议制度、详正文书等。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社科院院长。 这些国家级“顶尖”人物,对于这套《谱》表态赞赏,能够充分说明其内容的是严谨的、真实的、正确的。 再次,该《谱》内容得到出土碑刻的印证。岳良村最近出土的石碑也能充分说明该《谱》内容的准确性。 这通碑,立于“清乾隆六十年”“二月中浣”,即1795年2月中旬。距今(2016年)已经221年。碑文是“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加三级记录七次裴谦撰”。翰林院编修,主要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为正七品。 这通碑,是儿子为父亲立的。儿子冯慎明,太学生。是长乐信都冯氏第74代;父亲冯珣,是第73代。 这通碑,碑文开始是“公后稷第七十二代孙”。这印证了:该《谱》中记载的“长乐信都冯氏,以后稷为第一世往下排序,是后稷后裔”之内容的真实性。 与《史记》比较 该《谱》所记载的许多内容,与司马迁的《史记》完全相符。从而,证明了冀州《冯氏宗谱》的正确性。 冀州《冯氏宗谱》与《史记》比较,具有4个完全相符。 ----后稷记述完全相符。《谱》记载,后稷是冯氏第1世。《谱》在《世系表》和《冯氏源流》中,详细记载的后稷的身世、名字和号来历、姓、生平事迹等,都与《史记》完全相符。
第3世,鞠陶; 第4世,公刘; 第5世,庆节; 第6世,皇仆; 第7世,差弗; 第8世,毁隃; 第9世,公非; 第10世,高圉; 第11世,亚圉; 第12世,祖类; 第13世,亶父; 第14世,季历; 第15世,昌; 第16世,高。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后稷卒,子不窋立。” “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 公刘卒,子庆节立”“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  《谱》记载:公刘“字叔均。务耕种,行地宜,始用牛耕。”“百姓怀之,徙而从焉。”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公刘“务耕种,行地宜”“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谱》记载:亶父“字古公”“积德行义,国人戴之。”“皆颂其德”。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古公亶父“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谱》记载:季历“立为公季” “笃於行义,诸侯顺之。”“诗人歌之曰: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克顺。”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脩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 《谱》记载:昌“爵西伯”“敬老慈幼,礼贤。” “延四方之士” “献洛西之地,方千里。” “请纣以除炮格之刑,纣许之。” “在羑里,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归者三十国,三分天下,奄有其二。” “在位五十年,寿九十七岁。”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昌,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 “献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炮格之刑。纣许之。”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记载:西伯“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
《谱》记载:公高“字庶叔”“武王有天下封庶叔于毕。”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表第十四》记载:“武王之伐纣,而高封於毕,於是为毕姓。” ----稷祀记述完全相符。稷祀,就是祭祀后稷。几千年来,冯氏人及祖先坚持稷祀。 《谱》记载:不窋“世稷官”“不务稼穑”“废稷官”。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不窋“去稷不务”。 《谱》记载:公刘“修后稷之业”。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脩后稷之业”。 《谱》记载:亶父“克复后稷、公刘之业。”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古公亶父复脩后稷、公刘之业”。 《谱》记载:昌“遵后稷、公刘之业”。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昌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谱》之质疑 对于这套《谱》,一些人存有一个质疑,即《世系图谱》中,载了冯氏从第1世至第78世的男子。时间从公元前2300年至清朝时1860年,计4000多年。4000多年,只有 78世,平均每一世50年,很不合理。合理正常的情况,应当是一世一代20年左右。 经过认真研究分析,感觉到有以下5 个原因,而造成了这一问题的出现。 第一个原因是:《谱》中古时的“一世”, 很可能代表了几代人,不能把“一世”理解为一个人。《谱》中古时的“一世”,时间过长,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如第1世“弃”即后稷,《谱》中载,前2300年出生,夏太康元年(前21世纪)卒,约200年(岁)。他“职居田祖,又职天官兼掌大司马”,仅“在位”就达“一百一十八年”。如果按合理正常的情况,一世一代20年左右,后稷1个人,相等于10代。 再如,第22世冯城万,“在位83年”,活了至少100多岁。 如果按合理正常的情况,一世一代20年左右,冯城万相等于5、6代。 其原因或是,那时处于原始社会,没有文字记载,均为传说。 第二个原因是:中间有遗漏,《谱》很可能给连续了起来。 如第1世“弃”即后稷,到第5世庆节,《谱》载,时间是从后稷死的前21世纪,到商时约前1562年,计600年。600年的时间,只有4世,每世折150年。 再如第22世冯城万,到第24世冯质公,《谱》载,时间是从东周(前661年)到前504年,计157年。中间相隔157年的时间,只有1世。 又如第29世冯家父,到第31世冯季翳,《谱》载,时间是从东汉高帝(前206)到王莽时(9年),计215年。中间相隔215年的时间,只有1世。 还如第49世冯相到第52世冯古,《谱》载,4代人间,代代父子都是80多年,多的110多年。 上述情况,都是不正常不合理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其间世代没有记载,修《谱》时,把中间遗漏的连续起来了。 第三个原因是:修、续《谱》的人,对于一些“丑”,很可能故意藏形匿影而删减了。 《谱》中出现的“把中间遗漏的连续起来”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很可能是,修、续《谱》的人,对于一些“丑”,故意藏形匿影而删减了。 第四个原因是:《谱例》和习俗造成。这套《谱》的《谱例》规定,只是记载长子,而且只是记载奉祭后稷的,不奉祭后稷的,没有记载。 长乐信都冯氏,有个习俗,就是如家有多子,让长些的儿子外出奔波发展,留下小些的儿子在老家侍候老人,承袭奉祭。 长些的儿子与小些的儿子,同世同代同辈人,年龄相差30多、40来岁,是常见的。 比如,冯庆双家族,其大爷爷的孙子冯庆龙,生于1912年,与其六爷爷的孙子冯庆刚,生于1977年,同世同代同辈人,年龄相差65岁。 这样一来,奉祭后稷的上一世,与下一世,两世两代两辈人,年龄相差六七十岁,就不奇怪了。如果按合理正常的情况,一世一代20年左右,就差了两三代。 第五个原因是:因为“穷大辈”所致。河北冀州,历史上自然灾害频发,而且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断,人民生活贫穷。守祖地、奉稷祀的人就更穷。一般穷人与富裕人家,或者与外出奔波发展、择地而居的同世同代同辈人比较,结婚晚,生子晚,逐渐成为“穷大辈”。“穷大辈”与富裕人家比较,同世同代同辈人,年龄相差30多、40来岁,是不为怪的。 比如,现在岳良村就有的同龄人差4、5个辈份的。 这样说来,这套《谱》的《世系图谱》中,载了冯氏从第1世至第78世的男子。时间从前2300年至清朝时1860年,计4000多年。4000多年,如果按合理正常的情况,一世一代20年左右,应当是200来代,《谱》中只有 78世,几千年下来,因为以上5个原因,少若干世代,也是可以说得过去的。 《谱》之明确 这套《谱》,对于冯氏源流、“冯城”所在、长乐信都冯氏“稷祀”及中华冯氏正宗等问题,给予了十分明确的答案。 明确了冯氏“三祖” 在这套《谱》中,无论是《冯氏源流》《序》,还是世系表格图谱,均十分明确地显示了我中华冯氏,源自姬姓,有“三祖”。 我中华冯氏, 远祖、祖根,是弃;近祖、祖先,是公高;始祖、祖始,是城万。 弃,号后稷,字度辰。谥文成。他是黄帝(前2717年---前2599年)之玄孙、帝喾嫡长子。黄帝姓姬,弃必然为姬姓。 在这套《谱》中,弃为冯氏第一世。 他是中华冯氏的远祖、祖根。 公高,后稷之后裔,商末(前11世纪)周文王姬昌的第15子、西周周武王姬发的异母弟。周文王15子中,唯公高“主祀后稷之事”,所以,受其二哥周武王封地于毕,爵位为公爵。按“封邑为姓”规定,把原来的姬姓改为毕,称毕公高。是毕国与毕姓的始祖。 在这套《谱》中,公高为冯氏第16世。 他是中华冯氏的近祖、祖先。 城万,也称毕万,公高之裔孙。周襄王姬郑(前651—619年)时,城万“率左师迎王”,王与万“论王业”“大悦”“曰真后稷之孙也,足继后稷之业”“留为卿士,食采于冯,以修稷祀。”“封邑为姓”,城万由原来的毕姓,改为姓冯。称为冯公、冯城万。 在这套《谱》中,城万为冯氏第22世。 他是中华冯姓的始祖、祖始。 城万之后,冯姓人代代世袭后稷职。 明确了“冯城”所在 浏览有关冯氏源流的书籍,大都认为,毕公高后代城万 “食采于冯,以修稷祀”,“冯”即“冯城”。 “冯城”在什么地方?目前,有多种说法。 有的说,“冯城”在今陕西; 有的说,“冯城”在今甘肃省; 有的说,“冯城”在河南省新郑; 有的说,“冯城”在河南省荥阳东部; 还有的说,“冯城”河南省荥阳西部。2000年,河南省荥阳市政府发文,把一个位于本市西北部的村庄命名为“冯城”。 在这套《谱》中,对于“冯城”,有着明确的记载。“冯城”是今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 东周时,岳良村的名称是“冯周邑”,亦“冯城”,后曾经改名为“冯乡”“古冯乡”“岳梁”,建国后衍化为“岳良”。《谱》中写的“冀州东南岳梁村去城八里”,正是今天的冀州镇岳良村,方向、距离完全相符。 现在分析:“冯城” 可能不是1个 ,可能在不同年代、不同地方有多个。 明确了长乐信都冯氏“稷祀” 在这套《谱》中,十分明确长乐信都(河北冀州)冯氏世世代代2000多年,坚持、传承“稷祀”。“稷祀”,就是祭祀后稷。 一有“后稷庙”。清乾隆年间的史书载:《金氏语录》记,我国的“后稷庙(祠)”有“二处,一在直隶冀州东南岳梁村,去城八里;一在山西稷山县,去城五十里稷山上。皆冯氏奉祀后稷祠。” “直隶冀州东南岳梁村”,即今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稷山”,在今山西省运城稷山县,是后稷的出生地。 冀州岳良村的“后稷庙(祠)”,初建于西汉。西汉五年(前202年),高帝刘邦为“祈农报谷”“敕建祠宇”,在“冯城”-----河北冀州岳良村建了“后稷庙(祠)”。同年,高帝刘邦诏“二八祭”,即“春秋祭”“二八月祭”。 岳良村的“后稷庙(祠)”在唐、宋、明、清重修过5次,于1957年被拆除。 第5次重修的岳良“后稷庙”,位于今岳良村中心路东端,旧时冀县至枣强老官道路北、村东大坑东上岸。 岳良“后稷庙”前,有个小广场。广场上,有石桌、石桩。“后稷庙”坐北朝南,看着很雄伟。大门是个瓦房门楼,门楼正中檐下挂着一块长方形大木板,上写隶书体的3个大字----“後稷庙”。门楼两旁的门柱上,书写着古时名人赐的对联。 “后稷庙”有两进,两个院落。前院西侧是义学,东侧是空地。后院最北边,是3开间的大殿。大殿蓝瓦灰墙,雕梁画栋,5阶青石台阶。大殿前廊柱上,都写着古时名人赐的对联。大殿内正中,供奉着高大的后稷塑像。塑像前紧靠着一张长长的供桌,供桌上供奉着冯氏第1至第60世牌位,各个牌位写着名讳、字、号、皇封爵位、官职。再前是放祭品的供桌。后院正中,有个多半人高的大香炉。后院东侧,有1碑亭,碑亭内,是刻有后稷功德的巨大石碑。 二屡被敕封稷官,主管祭祀之事。西汉五年(前202年),岳良村人冯家父被高帝刘邦封为“列侯”“祀后稷”、号崇农君。一直传了17世。后岳良冯氏多人被赐封“力田爵三级”“弘农君”“弘农太守”“衍稷翁”“大稷翁”“启稷公”“司农丞相”“稷嗣君”“农师”“稷农君”“隆稷公”“崇稷公”“稷祀先生”,等等。《谱》载,从汉到元,长乐信都(河北冀州)冯氏,有 30人为“稷官”。 时间 姓名 封号 备 注 前202
9年 25年
122年
221年 316年
409年
560年
605 隋
712年 822年 907年 982年
1068年
1325年起 明 清 三坚持“祀稷”。岳良村冯氏的稷祀活动,“或祀于庙,或祀于家,而世世守之,不敢废坠。”即使在兵草战乱之时、流落 他族之地、灾荒饥迫之期,也从没有间断。还纂修了《后稷志》和《后稷祀飨志》,为了“使子孙继之训”。每到在“后稷庙”举行的“二八祭”前,岳良村都要筹资、搭棚起灶,准备仪式程序、祭文及猪、羊、牛、黍、稷、果品等祭礼。 明确了“正宗”冯氏 近些年,全国冯氏宗亲的活动是很活跃的,不但有若干冯氏联谊会、宗亲会、冯氏文化研究会、冯氏经济(商业)交易会等等,还有许多冯氏网站、报纸、刊物,还有冯氏文化节、冯氏人物纪念会、冯氏文化研讨会,等等。 在上述活动中,一些地方和冯氏人,热衷于冯氏“正宗”的话题。认为,自己那个地方的冯氏、自己那个冯氏支系、支派是冯氏“正宗”、自己地方冯氏为中华冯氏的祖宗,等等。 这套《谱》中,多处明确,“奉稷祀”为“正宗”。《谱》中写道:城万之后,非一支,惟“食冯城”“奉稷祀”为“稷后正宗”,迁徙他处者不是。 宋宣和二年(1120年)《重修睦族序》中云:“唯我冀城一派,自始封冯时,以奉稷祀。” 有赠联云:“为农师于尧帝五千年,延世裔在冀州九十代。” 有赠联云:“家由邰昉,系自周分爵,受毕封开祭统;姓以冯传,庙从汉立居,安长乐衍宗流。”“系出有邰,承先世农师之裔;居安冀郡,开当代儒宗之家。” 据上述,一有谱;一有庙;一坚持祀稷;故,长乐信都冯氏,是后稷正宗后裔、正宗冯氏。 《谱》之作用 这套《谱》,历史久,内容多,信息量大,国内罕见,是十分珍贵的。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第一,梳理文化资源, 具有续志补史作用。这套《谱》, 为我们梳理清了千百年的冀州冯氏文化资源,勘误了过去冀州史、志的一些记载。 1. 厘清了冀州“第一望族”----长乐信都冯氏家族4000 多年的源流,明确了其远祖、近祖、始祖。 2. 对于冀州千百年的社会、政治、经济、习俗等,给予了 充分映。 3.明确了岳良村的建村时间。以前,冀州史、志的记载,该村建立于1600多年前的晋。这套《谱》,明确了建村时间在2600多年前的东周,提前了1000多年。 4.厘清了长乐信都冯氏家族的历史名人。以前,对此不很清楚。这套《谱》,明确了长乐信都冯氏家族,有“2帝”“3后”“4妃”“6相”“1 领袖”和“29高官”。 计45人。有功名者91人。30人为“稷官”。 第二,展现传统文化,具有启迪后人作用。这套《谱》,通过大量的文字叙述,展现了冯氏先贤的先进事迹、大行善举和良风美德,启迪我们代代传承弘扬。 启迪我们的这些精神,含以下5个方面。 开拓创新。长乐信都(冀州)的冯跋皇帝、冯太皇太后、岭南领袖冯冼氏和丈夫冯宝、宰相冯素弗,等等当权人物,锐意进取,推行改革,不仅改变了当时当地面貌,而且有许多措施,对于当时中国的进步、对于以后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一定作用。 精忠报国。隋光禄大夫冯慈明、唐耿国公冯盎、唐宰相冯元常、唐学士冯涓、清守备冯犹龙、清千总冯慎安等,为了国家利益,拼杀忘死;为了国家利益,英勇不屈;为了国家利益,体恤百姓,等等,都充分彰显出英雄本色。 诗书传家。长乐信都冯氏家族尊儒重教,以诗书传家,造就出进士、太学生、礼部儒士、举人等有功名者91人,其中,入仕54人,除去皇帝、皇后、宰相外,为刺史、太守、将军的就有16人。 孝敬为先。冯梦周、冯恢等人,尽孝丝毫不讲条件;行孝完全顺从老人,对于老人的苛刻要求、无理责备也笑脸相迎;孝敬侍候老人舍弃一切,做到“无我”,等等。都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仁义礼信。冯恢因悌“让爵”;冯梦周为按期还贷而典当土地;冯祥和冯德新父子俩积善积德,多次拾金不昧;冯若翼舍家财济他人;冯复、冯犹龙、冯若翼、冯瑞华、冯瑢等人,义务办学,让贫家孩子读书习武;冯大公义务传授庄稼种植技术,等等。这些真善美、向上向善的品德,让人铭记难忘。 第三,维系民族文化,具有以史鉴今作用。这套《谱》,从总体上看,反映维系了“后稷文化”“皇家文化”“太后文化”。 研究民族文化,目的是以史鉴今,维系民族精神,传递真善美,弘扬正能量,推进社会进步。 冀州区委、区政府,已经确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举起“后稷文化”“皇家文化”“太后文化”3张名片,把岳良村打造成为“古特色文化旅游区”。目前,已经规划出600亩地,拟投资1.5亿元,建设“后稷庙”“太后文化广场”“皇家纪念馆”“中华冯氏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等等。 通过“古特色文化旅游区”,把“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以“维系民族精神”“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
分享到 | |
![]() ![]() ![]() ![]() |
![]() ![]() ![]() ![]() |
![]() ![]() ![]() ![]()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