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农网社区 >> 新闻联播 >> 查看帖子

1442

查看

0

回复
主题:未来10年,农民的土地最终会落到谁的手里? [收藏主题]  
admin 当前离线

3731

主题

360

广播

34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管理员

用户积分:2126991 分
登录次数:8665 次
注册时间:2007/3/30
最后登录:2024/3/29
admin 发表于:2018/3/22 6:30: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他们曾经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曾经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而今,地里种着啥?长势如何?丰收还是歉收?他们并不关心。

点击查看原图
  如今的农村主要有三类人:


  在网上,有这么一种说法,说是如今的农村主要分为3种人。
  第一类是“真农民”,指的是常年住在村子里,年纪在四五十岁之间的人,其中还有一些老人和小孩,他们不便外出,收入来源于种地收入和打零工收入。
  第二类是“半农民”,指的是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民,主要是一些年轻人,基本上没种过地,今后也可能不会再种地,收入主要来源于城里的打工收入,有些人只是春节时回村里住几天。
  第三类是“假农民”,指的是户籍在农村,但家早已安在城里的人,包括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的人员、一些读过大学在城里工作的人,以及一些在城里经商做生意的人。
  而如今,“真农民”在逐渐的消失。生活在村里的人,其中“真农民”和“半农民”大约各占40%,还有大约20%为“假农民”。也就是说,“真农民”的人数占比不到一半,这还包括了参与种地的老人和小孩,实际真正种地的农民更少。

  而“半农民”和“假农民”是不种地的,这样一来,种地的人就随之越来越少,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吧。

点击查看原图
  为什么很多农民对土地不再眷恋了?


  不管是在外经商的农民,还是在村里种地的大户,对土地都谈不上眷恋。很多人有了更多诉求,不再满足于“耕者有其田”,而土地的含金量并没有上升,尽管他们都不会放弃土地的承包权,却也不愿回头再看土地一眼。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做生意比种地挣得多,哪怕是当农民工也比种地更能赚钱!
  未来十年,农村土地只可能有两种去向!
  1、家庭农场将兼并大量的农业土地
  家庭农场是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词,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农业生产中最可靠、最有效率的经营模式。提升了农业生产者的人均耕种面积,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投入,提升人均产出,并可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多人口和劳动力。
  家庭农场使农村市场化的加快,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的农业现代化形式。只有大量的土地被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采用家庭农场联营的方式,农村的农业生产效率才能提高,才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同时,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将反过来加快土地的流转。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土地流转的速度正在加快。未来很可能是土地相对集中,由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来经营,农户就是坐等分红,可能这个时候没有地可以种了,因为个体小户种地,一定没有任何出路,什么都竞争不过,甚至连自给自足都做不到。
  目前我国经营规模在3.33公顷以上的专业大户全国有270多万户,其中超过6.67公顷的大概有七八十万户。
  2、农村耕地变成建筑用地
  “18亿亩耕地红钱”是近几年来国土资源部的一句警示语,时刻提醒大家要守住这条红钱,尽管有过许多争论,我个人还是很支持这个红钱的,“18亿亩”到底准不准确不算很重要,重要的是守住耕地的决心。
  现在,我不得不说,这句警示语不过是一句口号,国土政策“明紧暗松”的局面丝毫也没有得到改观,耕地保护制度形同虚设,滥用滥占耕地现象愈发突出了,“18亿亩耕地”已经成了开某些人的自留地,是没有围栏的菜园。

  同时,又是政府刺激经济的万能膏药,不从耕地上挖GDP,就没有快速平稳的发展,保护耕地已经没有可依靠的对象了。

点击查看原图

 分享到
  支持(1)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