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文学园地 >> 查看帖子

1276

查看

0

回复
主题:生活不是用来打分的 [收藏主题]  
xinnongmin8899 当前离线

774

主题

385

广播

4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六年级

用户积分:11414 分
登录次数:1937 次
注册时间:2007/8/8
最后登录:2024/6/8
xinnongmin8899 发表于:2014/8/30 15:32: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刘瘦云/文
    夏日骄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炉笼罩大地。我把悠悠万事置之度外,一头扎进栖云楼书房,端坐南窗下,沏上一杯浓酽碧绿的“湄潭翠芽”,取出厚厚的一叠报刊细细阅读,那浓郁的纸墨芳香骤然间扑面而来,感觉比美酒的香味还要醇厚诱人。阳光透过窗外葡萄架的一帘幽绿斑斑驳驳地洒射下来,映照出一方适宜阅读的静谧空间。
    时光在静静的阅读中悄然涌流。
    今天还真是一个安心静读的日子,一整天没有一个电话打扰我,那一堆文学报刊有那么多好读耐读有滋味有内涵的好作品,一读起来就不忍释卷,文字之间好像散射着丝丝缕缕的温暖明亮的阳光,照进我心里,让我感到无限的丰盈、充实和安详。我想,正如一个人生命的健康需要充足的营养一样,人的心灵的强悍丰富也必须源源不断地补充这种精神层面的优质养料。在我看来,读书就像吃饭,吃饭是吃了动植物的生命,变成我们的生命。读书是更高级的吃饭,吸纳的是别人的智慧与精神,所以要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才能营养均衡,神清气爽。
    在《文艺报》读到铁凝的散文新作《碧树苍生》,是她为老作家徐光耀传记《小兵张嘎之父》写的序。我跟这两位文学大家都见过面,有过交集,因此这篇文字读起来就格外温暖亲切。仔仔细细地用心读了一遍,感触很深。《小兵张嘎之父》是河北作家闻章多次采访徐光耀,在阅读了他所有作品和几十年日记的基础上,费时两年完成的。
    以下引用一段铁凝文章的精彩片段:
    “这里有徐光耀八十余载跌宕人生,这人生有令人窒息的苦闷,有肉体和灵魂的挣扎,有可叹惋的自我轻贱,亦有高贵的生命告白;有难与外人道的奇特遭遇,有苦难缝隙中的真诚微笑;有生命再生时的大喜,亦有晚年回首往事,反思人为的政治险境、巨大的民族灾难时明澈的肺腑真言。这是一次准备充分,踏实而认真的写作,侧重传主的命运遭际,连带写出他不同阶段的文学脉络。作为文学晚辈的闻章,和徐光耀有过多年交往。这样的关系,在这样的写作中往往容易搀杂过多的个人情感,目光更多的是仰视。但闻章的感情是严肃、温和、克制的,文笔亦朴素、简洁。更为重要的是,在涉及一些历史事件时表述的严谨和准确,这得益于徐光耀本人对历史、对自己、对他人的严谨和负责任。不虚美,不雕饰,即使精神和生命曾数次被荒诞的时代不容分说地无情践踏,他仍然严厉地将自己摆进历史……惟其如此,读者才可能从中真正认识这位战士出身的作家让人感奋的情怀。”
    在河北文坛,徐光耀是一名战士,笔与枪都是他的锐利武器。因为母亲早逝,他不记得自己的生日,成人之后就把“八·一”建军节确定为生日。他13岁参加八路军,当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参加过大小战斗100余次,多次死里逃生。他有过短暂的“人生得意”:1950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原烈火》出版后即引起反响,并得到文坛大家丁玲的格外看重。他根红苗正,少年得志,身经百战,功成名就。然而,命运多舛,正是“海阔凭鱼跃”的光景,他却突然成了党和人民的对立面。这个从来视政治生命为个人第一生命的战士惊呆了。他的精神世界几欲崩溃。恰是在这种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之下,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开始了《小兵张嘎》的写作。那不是一次为了发表的创作,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发表作品的资格。他的写作仅仅是为了抑制自杀的念头。那是他的一次运笔如刀的战斗,他的对手是这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文学拯救了他的生命。他用他的笔赋予少年英雄嘎子以鲜活的艺术生命,而被他创造的嘎子也让他坚强地活了下来。无数的读者和影视观众也许并不知道,在这个深受人们喜爱的勇敢顽强的嘎小子身上,承载着徐光耀心中多么神圣、沉重而又悲壮的信念!饱受风雨摧残的碧树并没有枯萎,因为他扑向了苍生与大地,扑向了那些从来就像慈母一样护佑着他养育着他的父老乡亲。
    黑格尔曾经说过:“在一个深刻的灵魂里,痛苦总不失其为美。”如果说,痛苦是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那么,徐光耀以他几十年以来的辛苦耕耘向读者展示了这样的境界。怀抱着不死的文学之心,他只是一次又一次坦荡地向着大地与苍生俯下身去。所以,他的饱经苦难的人生历程也成为他留给我们的一部伟大著作。伟大又总是蕴含于淡泊之中,他甚至羞于总结自己的文学生涯,只是朴素地说:“……汤镬炼骨,魔焰炼魂,几番地脱胎换骨。但你经验过、奋斗过,也慷慨豪迈过,在大灾大难面前,不曾毁坏良心,落个体完神清,这也就很值。”
    这使我想到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借他小说中一个人物说过的话:“生活不是为了打分的,生活是用来生活的”。
    是啊,生活不是用来打分的,生活是用来生活的。这或许正是徐光耀历经几十年苦难人生岁月淬炼出的人生态度。也因此,我们读过《小兵张嘎》,再读他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回忆录《昨夜西风凋碧树》,就不会刻意去为这位老作家的文学和人生打分,而是从中读出一个战士和作家穿越一重重人生风暴而凝结出的交织着血泪的智慧、正义与良知的分量。这样凝重的分量也常常会让我们不断地提醒自己,收敛起一己的小小悲欢,敞开眼光去凝望满世间苍茫浩荡的山高水长。文章来源:燕赵都市报
 分享到
 一切皆有可能!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