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美文共赏 >> 查看帖子

862

查看

0

回复
主题:《再剪报》文选(2129)从善如登 [收藏主题]  
liuchuntai 当前离线

3877

主题

2167

广播

34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大三

用户积分:252309 分
登录次数:15123 次
注册时间:2009/5/4
最后登录:2023/3/15
liuchuntai 发表于:2015/7/6 5:22: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再剪报》文选(2129

从善如登

郑海啸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学坏容易学好难。周作人:“盖据我多年杂览的经验,从书里看出来的结果只是这两句话:好思想写在书本上,一点儿都未实现过;坏事情在人间全已做了,书本上记着一小部分。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学者夏菁回忆第一次去拜访梁实秋先生,是1951年的秋天——

    那晚,约好去聆听他对我的一本歌剧脚本的意见。在他德惠街的书房里,谈不到几句,忽然铃声大作,说是掌管教育的黄季陆先生来访。我想立刻告退,改日请益;但梁先生教我按兵不动,反而出去请季陆先生在外面稍候。他和我这个年轻人足足谈了四五十分钟,真使我受宠若惊。梁先生的奖掖后进,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几年以后,夏菁先生了解到,梁实秋先生的这一举动,原来是从梁启超先生那里学来的。梁实秋在北京读书时,和梁启超的儿子很熟。有一次,他去看梁任公,也是碰到显要来访。梁任公却留他长谈,置显要于室外。

    夏菁于是感慨,一个人的一举一动,对他人的影响会如此深远一火点百火,吾国的薪火相传,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我却没有这么乐观。置显要于室外,却和毫无背景的年轻人(不是“官二代”“富二代”)长谈,这样的似乎并没传下来。做个假设,这从夏菁先生传到我这里了,我能把它传下去吗?惭愧,不能。这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环境的因素。我只能如此辩解。

    [《检察日报》] 载第606期《再剪报》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