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原创:耿村故事推介第一人  查看:581 回复:0
  
qiufengchuiguo 发表于:2023/10/27 17:11:00   楼主 

越是习以为常的东西,就越容易被人忽视,耿村故事也是一样,这还得从头说起,我回忆着一九八一年高中毕业,闲来无事,就写小说,每天写,写了就四处投稿,一九八五年的一天,我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小伙子,他和我开玩笑,他说:“听说你到处找小说材料,我给你讲一个怎么样?”

“我说行,你讲吧。”

他就开始讲了:有一个老头,死了老伴,有三个儿子,娶了仨媳妇,一天,三个儿子从地里干活回来,问做的麻饭?三个媳妇说:面条。就开始摆筷子吃饭,大儿媳给自己的丈夫挑了一碗面条,二儿媳给自己的丈夫也跳挑了一碗面条,三儿媳用笊篱捞了一碗面条放到自己丈夫面前。老头看用勺子掏了一碗面汤放到桌子上,说:今天吃饭有意义,咱们对诗,谁对不上来就不让谁吃饭。儿子们都同意了,大儿子说:吃饭还家常饭。二儿子说说:穿衣还是粗布衣,三儿子说:知冷知热还是恩爱妻。老头听后一拍大腿,长叹一声说:要是你娘还活着的话,我这碗面没有这么稀......” 这不是平常家里见讲的故事吗?多有生活味道啊,这是现成的生活素材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啊。


后来,我真的将这小伙子的笑话整理改编了有趣的民间小故事
,写稿件投给了当时的《建设日报》今为《石家庄日报》竟然刊登出来。他既高兴又激动,拿着报纸让村里人们看,在村里引起了小小的轰动,人们都说:像这样的故事他们也稀罕
?要是这样,咱也能讲出一箩筐呢,而且还比这长没给咱也上上报纸呗。

我没想到,这些土得掉渣的故事竟然比普通的小说还容易刊发,这样的故事在村里府拾即是,内容各式各样,传说,励志,笑话,奇闻轶事,鬼怪等,无奇不有,上至八旬老人,下至会说话的小孩,人人都能讲出一个两来,讲故事、听故事、赛故事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对他们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这些熟视无睹的故事,竟也能登大雅之堂,有了这一次的成功刊发,我开始细细盘算怎么将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刊登出来。我告诉乡亲们,谁提供的故事,署名就是谁的,我只是整理而已。

1986
年我将整理好的部分故事向四处投稿,在此期间,认识了藁城县文联干部樊更喜。樊更喜当时是《泥土》杂志的编辑,一来二去,我整理的每篇故事,他都很感兴趣,也渐渐的知道了耿村人会讲故事的情况,樊更喜认为,这些故事来源于民间
,题材广泛,故事性强,通俗有趣,口语化,充满了稾城
特色,情节夸张,充满了幻想,大都是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是民间文学瑰宝之一。那时的《泥土》时不时地把我送来的民间故事刊登一二。

每次送稿,除了留下整理好的故事外我会再给更喜讲一两个小小故事,让他先听听看看那个有意义可刊登,我回去后好整理出来送来,由此,樊更喜经常调侃我:你都快成故事大王了。

1986
年底,石家庄文联三套集成办公室(一下简称集成办)向各县发出
通知要求认真做好收集上报关于歌谣、故事、谚语等有关民间文化资源信息的工作。接此通知后,樊更喜想到了我,想到了耿村故事,他立即将此情况向石家庄市文联进行了上报,认为耿村有可能是一个故事村,此事引起了当时的集成办负责人袁学骏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他要亲自检验一下耿村是不是一个真的故事村,石家庄要来人专门考察耿村故事村一事,樊更喜第一时间通知了我,我听后欣喜若狂,走街串户,把这一个好消息告诉了全村的乡亲们,乡亲们更是觉得不可思议,争着让他讲,他们的故事怎么上边的人那么感兴趣?我就把自己怎么向上边汇报的经过说了一遍,乡亲们半信半疑地听着他的诉说。

1987
2 月,石家庄市集成办负责人袁学骏代表省民协和集成办,带着几个人来到耿村,我见到了袁学骏,带着质朴又拘谨的笑容,和袁学骏握了握手随后,袁学骏拍着我的肩膀说:你可能挖掘出一个文学宝藏。当天,在我家里,我爸靳正新、靳景祥、王玉田、张才才、张才长、王仁理等人,讲出了一个有一个,夹带着
方言土语,带着地方文化风格习惯故事,让他们拍案叫绝:这样的故事谁还会讲?调查人员兴奋又激动地问我,我不慌不忙,信心十足答道:每家每户都有人会讲,不信你们去调查啊?此言一出可把工作人员乐坏了,他们告诉我:好,我们会再来的。
之后,由樊更喜、赵志勇、我、朱秀兰等组成了石家庄市文联,藁城市文联联合普查组,开始了耿村故事第一次普查,我作为普查组成员之一,又熟悉村里的情况,对耿村故事的调查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第一次普查的21甜天的时间里,他如向导一般,白天黑夜,不知疲倦地陪着普查组成员活跃在村民中间。你成了公家人了?这是那些天里村民见到我的时间最多的一句话。每每如此,我都憨厚地边笑边解释:不是啊,他们不认识道儿,我领着他们来听故事的,咱们的故事现在可成了宝了。乡亲们就说:故事变成变不成宝,俺们不知道,就靳春利的为人,俺们都信得过,有用就有用吧。

1987
年底,52万字的《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一集面世了,真个村子里
沸腾了,乡亲们都没想到自己讲的故事还能印成书。这些年来一共普查了十一次,连续出版了《耿村文化大观》上中下,《耿村故事百家》《秀姑》还有故事家们出版的故事集《花灯疑案》《卧牛山恩仇》《蓝桥断》《靳正新故事百篇》《耿村一千零一夜》1--6集。
《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香港《华夏从横》台湾的文化资讯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及国内外五十余家新闻媒体都对耿村进行了报道,耿村故事蜚声海内外。1995年,耿村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故事之乡,我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十一次,我和袁学骏合作的民间故事《砂锅记》荣获河北省第三届文艺振兴奖。最近,还荣获藁城市宣传部颁发的民间文化能人奖,同时,又获得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与河北广播电视台共同举行的寻找名嘴活动的优秀奖。

二十多年来,耿村故事每一次对外接待活动,都有我的身影,每一次外来人员的走访故事情况,我都了如指掌,不光记在心里,还记录到《耿村民间故事演讲协会》的大事记里。
我是这村里的人,每家每户有个嘛事儿,我都了解,另一方面,这么多年,我跟文化宣传口儿上的人们也都熟了,他们有个嘛事,总是与我联系,不知不觉,谁来村里听故事都找我做向导,成了习惯,耿村故事推介已成为我的事业,也乐在其中。我就是这样评价自己。

2006
7 月,我被乡亲们推举为耿村民间故事演讲协会会长,不仅负责接待游客,组织村民演讲,搞好中外文化交流,还负责探索,开拓文化旅游市场,负责新故事创作,新旧故事家的交替接班工作等。

目前,我正在研究如何将耿村故事结合世代元素传承下去,让耿村故事紧扣时代脉搏,打上新时代的烙印,利用快手、抖音、今日头条等,现代新媒体的宣传方式来宣传耿村,来打造耿村民俗文化的的新传奇,

返回列表 | 上一帖 | 下一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