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再剪报》文选(3213)懂些礼数  查看:1798 回复:0
  
liuchuntai 发表于:2018/8/19 9:55:00   楼主 

《再剪报》文选(3213)

懂些礼数

沈 栖

  我与钱君匋老先生多有交往,一次致函,在信封上用了一个“展”字;后与老先生面晤时,他拿出这个信封,严肃地说:“对长辈不能用‘展’字,这是不恭敬的,应当用‘启’,倘若再尊重些,就用‘敬启’。”我为自以为是而汗颜。

  作为礼仪之邦,我国传统文化颇讲究礼数。我上小学时,祖父就谆谆教导我:“问人姓名要说‘贵姓’,称自己要说‘鄙人’,赞美别人要说‘高见’,无暇陪客要说‘失陪’……”讲礼数,成为传统文化在社交上的一种体现。

  时代变化,时尚流行,社交方式也随之异化,外来用语的普及,网络词汇的冲击,使得世代传承下来的礼数式微。如今,人们热衷于刷存在感和博人眼球,重“己”轻“群”,想方设法彰显个人出众的地位、超群的见识。谦恭自抑、尊重他人的礼数早已渐行渐远,日趋淡忘。

  有人认为礼数是“客套”,甚或是“虚伪”,其实不然。先贤提倡和坚持礼数,不仅是为了恭维对方,尊重他人,更在于时刻提醒自己:切莫自视清高,做人低调,为人实诚。礼数并非干瘪单薄的客套敷衍,而是推己及人的周到和体谅。它考量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情商,还是丈量一个人善良的标尺。

  礼数犹如一张没印文字的名片,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着他的家庭背景、所受教育、过往经历,显示其内在的素质与品行

  知书”和“达礼”,构成教育的两个方面,书本知识和现实教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固然亟须知识的培育和积累,但其修养、人品、胸怀、学识才具有根本意义。因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不是光灌输知识。不懂礼数的人,往往在教养方面有“短板”,也是与当今倡导的精神文明格格不入的。

  (摘自《广州日报》)载第777期《再剪报》

返回列表 | 上一帖 | 下一帖